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经过了2年半,至今仍留下了避难者问题等许多课题。在经济活动方面,从无法预测的大地震中得到了许多教训。企业的恢复能力倍受关注,加速引进了业务持续管理(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为了克服企业的脆弱性,推动了供应链的调整。
为了预防今后可能发生大地震等无法预测的灾害,通过事后评估东日本大地震,了解企业的脆弱性本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灾区企业遭受的灾害怎样经由供应链向灾区以外的企业波及,以及企业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灾区以外的企业关系
据报告,东日本大地震后,即使灾区以外的地区,也有很多企业经由供应链受到了灾害的影响。有关企业遭受灾害的研究非常活跃,RIETI的研究课题也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通过对供应链和企业遭受灾害的研究,以实证方法弄清了灾区以外的许多企业由于与灾区企业有间接性交易关系而受到牵连。有半数的企业交易关系在40公里之内的非常窄小的范围,与灾区企业有直接交易的企业虽然只占整体的3%,但是如果包括交易关系企业的交易关系企业,就多达50—60%,许多企业都间接相连(注1)。下图分别显示了各都道府县的灾区企业、灾区企业的交易关系企业、交易关系企业的交易关系企业的比例,从视觉上也可以看出地理范围上的扩展情况。

灾区企业向外波及的程度
那么,灾害是怎样经由供应链向灾区以外的企业波及的呢?这里介绍RIETI研究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注2)。为了掌握企业间的交易关系,笔者使用了东京商工研究所(TSR)的大约100万家企业的数据。前述研究也使用了TSR的数据,但本研究进一步使用震灾前后的新数据,分析了企业的业绩变化和交易关系的变化。
首先,灾区企业定义为浸水地区企业,根据这一定义,在灾区企业中发现了具有统计意义的、震灾后退出市场的概率上升,以及销售额增长率下降(注3)。不过,应注意的是,在灾区企业之间,遭受灾害的程度也存在极大差异。而且或许是由于震后复兴支援,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企业。因此,本研究还对遭受灾害特别大的企业,即退出市场的企业给予关注。
在表1中,灾区企业中的供货源企业以变量deg1_s表示,销售对象企业以变量deg1_c表示,灾区企业中退出市场的供货源企业以变量deg1_s_exit表示,销售对象企业以变量deg1_c_exit表示。该表显示了这些企业在地震后与销售额增长率的关系(注4)。从灾区的供货源企业发现了具有偶然性的负效果,从销售对象企业发现了非偶然性的负效果。由此可知,销售额下降的效果很容易从销售对象企业向外波及。
另一方面,从供货源企业和销售对象企业都发现了来自遭受灾害较大的退出市场企业的非偶然性波及效果。更令人深感兴趣的是,来自退出市场企业的波及效果,供货源企业比销售对象企业更大,不仅直接交易关系企业,而且交易关系企业的交易关系企业(deg2_s_exit)、甚至更间接的交易关系企业(deg3_s_exit)也发现了非偶然性波及效果。

如何应对来自灾区企业的波及效果
对于来自灾区企业的波及效果,灾区以外的企业是如何应对的呢?表2关注交易关系的变化,显示了波及效果与寻找新交易关系企业(d_link_s(c)_new)的关系。首先,无论是供货源企业还是销售对象企业,与灾区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企业,寻找新交易关系的概率都非偶然地上升,可知它们都在临机应变地寻找新交易关系。不过,与退出市场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企业,没有观察到寻找新交易关系的概率发生非偶然性变化。可以认为,它们没能临机应变地找到新交易关系企业,并因此导致销售额下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比较小的冲击,可以通过临机应变地寻找新交易关系,同时以调整库存(注5)等方法加以应对,但是对于较大的冲击,无法临机应变地应对,连交易关系企业的交易关系企业都可能受到波及。部分地区的冲击,甚至可能影响到宏观经济层面。
企业的这种供应链脆弱性显示出,在大地震等灾害后支援复兴时,不应均等支援,应对遭受较大冲击的企业实施重点支援。需要根据实证证据,为预防今后首都圈也将发生的巨大地震和大规模火山爆发,探讨能够应对巨大冲击的保险制度和灾害后复苏法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