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后思考跨国外包

富浦英一
教职研究员

  东日本大地震后,由于日本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供应网络,即所谓供应链复杂地分布于全球,给掌握受灾情况和震后重建带来了很多麻烦,类似的报道不绝于耳。本文将就这一问题,根据跨国外包调查谈一点看法。

跨国外包

  日本一直以高水平的“产品制造”而自豪,然而近年来,由于日元升值和邻国的发展,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无法离开东亚而生存下去。日本的大企业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向国内的中小承包企业委托业务,但是现在委托业务扩展到了外国企业。有人认为,外包与海外直接投资相比,不需要维持国外子公司的费用,简便易行。根据经济产业研究所对日本的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实施跨国外包的企业大幅度增加(注1)。

  近年来,不仅零部件和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跨国交易,服务业的跨国交易业也十分盛行。即使是制造业企业,也涉及会计和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公司内服务活动。一直以来,日本企业把日语看作障碍或防洪堤,难以推进跨国外包,但据报道,日本也出现了通过电子输入日语手写的文章,经由互联网向中国下订单的事例(注2)。继终生雇用和论资排辈制崩溃之后,人事总务等典型的公司内业务今后也将真正开始实施外包,传统的日本企业特性将进一步衰退。

震灾、供应链、开放的企业间网络

  正如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3月31日号“Broken link”)所指出的,震灾通过供应链给各企业造成的影响正像雷曼危机通过高级金融商品给各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一样都很难以确定,企业的交易网络遍布全球而且错综复杂。根据上述RIETI的调查,在大中型企业之中,虽然向国外直接进行外包的企业只有五分之一,但毫无疑问,还有更多的日本企业作为供应网的一端间接地与跨国外包企业相连接。

  那么,是否能够确定供应链的全球化造成了震后恢复的迟缓,或者由于震灾而造成空洞化突然加速呢?国外的新采购点并不是代替过去日本国内某工厂,而是因为能够发挥国外的优势而开拓新的生产潜力。另一方面,在与国外的工资差方面,中日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了不少,还要受国家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习惯的影响。在上述RIETI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除了成本差以外,企业决定实施跨国外包还考虑了多种多样的因素。外包与直接投资不同,不仅能够穿越国境而且还能跨越企业的界限,所以,必须考虑合同中无法详尽规定、无法预想的情况发生时的最终责任所在。但在另一方面,有可能潜在地保证互相竞争的多个供给源。国内、公司内是否真能稳定供应?选择公司内部采购还是外包?选择国内还是国外?这些矛盾不可胜数。

  以“3.11东日本大地震”为界,日本的状况发生了突变。但是由于新兴国家飞速发展而带来的全球化经济的剧变,即使遇到了东日本的巨大海啸也没有停步。虽然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受到极大破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只要把传统的企业活动收敛在高成本结构的日本国内以及具有光辉历史的“我们公司”内部就万事大吉。震灾已经过去四个月了,然而现在想到受灾的人们仍然十分心痛。另一方面,据预测日本列岛今后地壳活动依旧频繁,而且低生育率老龄化、人口减少的趋势也没有改变。正是在这种时候,跨越国境和企业界限的开放型企业之间的网络也许能够为未来.指明一条道路。我们期待政府在认真倾听每一位国民震灾后的感受的同时,根据企业交易的实际状况展开政策讨论。

(参照)富浦英一“日本企业的国外外包——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政策论文No.10-P-020)、藤田昌久、若杉隆平编《经济政策分析的新领域第3卷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战略》(日本评论社)第2章收录47-75页(2011)

2011年7月14日
脚注
  1. 详细内容请参见富浦(2011),该调查是2006年度实施的一次性调查,如现在进行调查,肯定有更多的企业积极进行跨国外包。
  2. 根据上述调查,至今进行跨国外包的大部分日本企业仍然是制造业相关企业,该调查以制造业企业为对象。

2011年7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