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有所进展吗?——企业微观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富浦英一
经济产业研究所 教职研究员

全球化有所进展吗?

  虽然很难对“全球化”一词下确切的定义,但现在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感觉好象已经成为叙述今日世界的一种开场白式的语汇。获得普利策奖的世界知名记者T·弗里德曼在他的畅销书"The World is Flat"(Penguin Books,2005)中,也将最近受到注目的欧美向印度的外包比作以印度为目标发现新大陆的大航海时代,描写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当今世界由互联网连结在一起,进入了新一层次的竞争与互动的时代。如果彻底实现内外一体化,那么经济学中世界经济学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

  但是,世界经济距离实现一体化还很遥远。在人员的国际移动方面,签证的发放及入境审查最近却变得更为严格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慎重的意见也变得更有说服力。虽然国际贸易理论教科书中解释说,即使国境妨碍了生产要素的移动,但如果能够实现产品的自由贸易,那么世界经济就可以恢复到巴别塔建造之前完全不存在国境、乌托邦式的无缝一体化状态,但是仅从将农产品视为例外处理的自由贸易协定得到繁衍来看,当今世界离自由贸易还很遥远。

对于企业来说的全球化选择

  那么,从企业方面看,即使贸易伙伴的壁垒拆除了,为了出口自己的产品,需要办理通关手续,还必须符合外国的产品安全规定,同时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有时还必须确保在国外的流通网络。负担了这些额外的费用后出口仍然合算的企业大概只是少数。实际上,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直接出口自己产品的企业还不到所有企业的一成。自从Bernard 和Jensen使用美国工业统计的企业个体数据进行研究以来,通过研究积累,这一事实已经被确认为程式化的事实(stylized fact)。

  诚然,企业在面临全球化的时候,出口并非唯一的选择。但从事海外投资在海外进行生产的企业比出口企业数量更少。另一方面,近年来,将各种活动委托给海外的其他公司的外包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虽这么说,但根据笔者使用日本企业数据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只有相当有限的大企业才能够灵活运用定单生产外包。
※Tomiura, E. (2005) "Foreign outsourcing and firm-level characteristic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 255-271(英文)

  在这种企业的全球化选择多样化的进程中,日本的国际分工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日本国内的总公司或集团企业向在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时转移到东南亚的子公司出口零件的形态产生了变化。即使从当地企业的采购增加了,也是与当地的其他日资企业组成交易网络。即使在销售方面,最终产品也不都是出口到欧美或反销日本,也包括向亚洲地区内其他国家的日资企业提供半成品。因此,不应仅限于传统的通关统计,对于全球化的日本企业,不仅要完善进出口的数据,而且还要把握在当地的采购、销售以及包括合资对象在内的详细情况,并完善相关数据,否则就已经很难理解日本的贸易和国际分工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展望贸易理论的前沿,利卡德模型及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来的古典贸易理论一边倒的状况在20世纪70—80年代被Krugman和Helpman等的“新贸易理论”替代,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变革。上一次是从以完全竞争状况下生产要素的潜在状况及不同产业的要素投入率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理论,向垄断性竞争下伴随产品差别化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说明的理论转变,而这一次的变革——被称为“新新贸易论”——的特征是着眼于即使是属于同一个产业的企业也不能忽视其异质性。古典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在以“产业”为分析单位方面是一样的,但由Melitz和 Antràs等提出的“新新贸易理论”则在分析中追溯至个别企业。即使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事出口的企业、从事海外生产的企业、进行离岸外包的企业都仅限于一部分,将与全球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生产率的差距却处于并存的状态模型化了。今后,期待着它能带来对现实的说明力,以实际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真正的实证研究。

2006年10月31日

2006年10月31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