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是否转变——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孟健军
原客座研究员

  众所周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几年来,各种经济社会政策都发生了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经济社会政策就是“计划生育政策”。

限制总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对象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公布。中国2010年总人口达13亿3972万,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12亿6583万增加了约7390万。年均人口增长率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7%降低至2000年至2010年的0.57%。

  但是,13亿3972万人这一数字是“没预想到”的,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和政策决策人员受到很大震动。也就是说,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比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的约束性指标13亿6000万人少2028万人,甚至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基准数字13亿4100万人少128万。

  此外,从2010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0-14岁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以上占13.26%。与2000年相比,60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2.93%,而0-14岁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下降了6.29%。这种青少年人口急剧下降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探讨过去30年多来实施的人口越少越好的限制总量的计划生育政策。

性别选择政策的结果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除在北京、上海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外,在其他地方,各种政策性尝试的结果,形成了默许“每对夫妻平均生育1.5个子女”的政策,一直执行至今。所谓“每对夫妻平均生育1.5个子女”,是重视儒教传统上的重男轻女思想,第一个孩子为女孩时,经过一段时间(大约为4-8年)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由于这种“心理暗示作用”的男女性别选择政策,2010年中国出生的孩子的男女比例为118.06:100。这一数据比正常的男女出生比例102-107:100的男性出生比率高许多。实际上118.06这个数字是统计局局长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直播中口头公布的,并没有出现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上,所以,人们纷纷猜测是统计局局长说漏了嘴,或是做出某种不祥的暗示,在有识之士中引起相当大的不满。

  有人推测,现在在农村也已经可以简单地进行孕妇胎儿检查,使胎儿的性别选择变得更为容易,因此,男女比例的实际数据应该远远高于118.06:100。据《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19期报道,湖北省监利县最近五年间第一胎子女的男女比例为150.66:100,第二胎男女比例差距更大,达到369:100。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以外的所有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尽管如此,中国在过去10年间出生的孩子数量急剧减少,2010年的TRF(总和生育率)为1.63。

能否调整人口政策

  另一方面,老龄化日趋严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8.87%,达1亿1883万人。在财力丰厚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医疗和年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迅速完善,但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至今还处于无法解决的状况。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虽然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还可以再持续一段时期,但是迄今为止一直发挥重大作用的15-59岁的生产年龄人口的比例今后将逐渐减少。

  中国为了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实现经济发展,迄今一直通过以计划生育为中心的人口政策来控制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在实现了进一步经济增长的今天,控制人口总量的人口政策还有什么意义呢?可以说,中国的人口政策迎来了需要从控制人口总量向进行人口结构调整转变的时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的这几周时间里,在各种场合,有识之士和政策决策人员之间已经开始进行探讨。

2011年6月14日

2011年6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