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开国”

伊藤万里
经济产业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7年2月26日,在"创新25战略会议"上发表了确定将2025年纳入视野的长期战略方针的中间总结报告。面临人口减少时代的来临,为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除了推进基础研究等科学技术政策以外,还包括促进创新产生的社会环境、教育及人才培养等,其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政策。其中特别引起笔者注意的要点是,报告注意到全球化的进展,对以创新为目标的企业及研究者提出了"开国"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关于企业,由于近年来R&D活动的国际化得到推进,即使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对其决定性因素与带来的冲击进行实证分析也非常流行。下面,我想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的结果,就对外开放的创新体系的意义谈谈我的看法。

R&D的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

  近年来,跨国企业的R&D活动非常活跃。在OECD各国,2004年民间R&D支出的平均16%是由跨国企业的现地法人所负担的,在匈牙利、爱尔兰、捷克、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外国企业支出的R&D费用更是达到了超过40%的水平(OECD 2006a)。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创新战略中正在确立R&D的支出目标的国家来说,它们非常期待外资企业的这种旺盛的R&D意欲。那么跨国企业在海外研究开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另外,其R&D活动到底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呢?原来一般都认为,跨国企业的R&D活动的目的是使本公司产品适应企业所在国的市场。这是由于在海外开展业务的时候,为了使产品适合市场规则及消费者的嗜好等当地市场的环境,必须对生产部门进行支持。另一方面,最近,通过接触当地优良的技术知识以及R&D资源,进行以生产全新的技术知识为目的的R&D活动的事例不断增加(Kumar, 2001; Belderbos, 2001)。

  带有增多倾向的后一种模式的R&D活动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根据迄今为止的实证分析,这一模式的R&D据点的设置受到对象国的技术水平等研究开发潜力的巨大影响。在Ito and Wakasugi (2007)一文中,他们利用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的数据,对对象国的技术水平及研究者人数、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给以利用当地优良的技术知识及R&D资源为目的的后一种模式的R&D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995年开始到1998年,日本企业的海外研究所从约300家大幅度增加到超过500家,其增加幅度在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尤为显著。而且该研究还显示,R&D据点的设置与所在地的研究者人数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的高低呈非偶然的正相关关系,与原来以支持生产为目的的R&D相比,给以利用当地优良的技术知识及R&D资源为目的的R&D活动带来的冲击也更大。研究还显示,类似的R&D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象国有关R&D的潜力及制度。

创新的"开国"有哪些好处?

  另外,这种跨国企业的R&D活动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哪些冲击呢?一般来说,在知识生产活动中,存在一种别人的R&D成果泄露出来,从而提高了自己的R&D的生产率的溢出效果。这一泄露途径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管道,比如由既有专利的公开所带来的技术知识的转让,研究者的流动及交流,或者通过对商品进行分解而获得技术(reverse-engineering)等方式都是。

  从这样的情况出发,具有高技术水准与高生产率的外资企业的参与一直被认为是给国内产业带来溢出效应的主体。实际上,迄今为止的很多实证分析都显示,外资企业的出现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有促进的效果。进而言之,根据最近的研究,有实证分析显示,这一效果的源泉并不是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而是它们的R&D活动。举例来说,使用日本企业数据的Todo(2006)一文显示,外资企业的R&D股份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有正面的促进效果,该文进一步还发现,这一效果要大于国内企业的R&D股份所带来的效果。

  那么,在海外活动的本国企业的R&D活动会给本国带来哪些影响呢?Branstetter (2006)一文使用在美国展开业务的日本企业与美国国内企业之间对专利的引用作为显示国际间溢出作用的指标,研究显示直接投资带来的R&D活动能够互相增加两者之间进行的引用专利的次数,这就意味着海外的R&D活动在给所在地带来溢出效果的同时,也给本国带来溢出效果。不过,正如很多先行研究所显示的,为了享受到溢出效果,一个必要条件是接受方要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必须注意的是,为了理解、利用漏传出来的技术知识,吸收力(absorptive capacity)是不可或缺的。

全球化与创新政策

  实证研究显示,这样的企业R&D的国际化,通过知识的溢出效果不仅给所在地,甚至给本国都会带来正面影响。如果这种正的溢出效果存在于两个方向的话,那么就存在对吸引以R&D活动为目的的跨国企业的政策、以及对国内企业在海外的R&D活动的支援措施进行探讨的余地。另一方面,虽然在日本开展业务的外资公司带来的R&D支出,从1995年到2003年增长了一倍以上,但是从对民间R&D支出的份额的水平来看,却在OECD各国中处于最低的位置(OECD,2006a)。而且,先行研究(eg. Belderbos, 2001)显示,即使关于日本企业在海外的R&D活动,与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相比也处于低水平。进一步从作为显示与外国的研究合作程度的指标,比如专利的共同申请数来看,日本在OECD各国之间也处于最低水平(OECD2006b)。

  如果说给国内带来溢出效果的跨国企业R&D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是所在国的人才及技术知识水平的高低,知识产权保护等对R&D活动来说充满吸引力的制度环境的话,那么提高这些因素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民间R&D活动等政策以外,在统一关于人才政策等各种政策事项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具备"有利创新(Innovation friendly)"环境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应该被定位为一项因应全球化的政策。上述指标日本无论在哪方面都很低,正如创新25的中间报告也曾提到过的那样,日本作为岛国的封闭特性在其中也起到了影响。在这一点上,日本在创新活动的相关方面或许可以说还远"未开化"。拥有高度技术力量的日本面对创新"开国"的政策讨论今后将如何具体进行,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7年4月3日
参考文献
  • Belderbos, R., 2001. Overseas innovations by Japanese firms: an analysis of patent and subsidiary data. Research Policy 30, 313-332.
  • Branstetter, L., 2006. 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hannel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Japan's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8, 325-344.
  • Ito, B., R. Wakasugi, 2007.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Mode of 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 Empirical Evidence, RIETI Discussion Papers 07-E-004,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 Kumar, N., 2001.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US and Japanese corporations. Research Policy 30, 159-174.
  • OECD, 2006a.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TI) Outlook 2006. OECD, Paris.
  • OECD, 2006b.Compendium of Patent Statistics 2006. OECD, Paris.
  • Todo, Y., 2006. Knowledg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level data. mimeo.

2007年4月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