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主导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和日本贫穷化的可能性

深尾京司
经济产业研究所 教职研究员

  标准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如果大于在国内损失的雇用者所得,投资母国则获得利益。笔者至今也是这种观点。但是,如果许多不利条件重合,投资母国也有可能遭受损失。遗憾的是,像电机产业这种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产业,最近迅速将出口基地转移至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似乎是迎合了这些不利条件。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投资母国的利益:标准教科书的理论

  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积累等经营资源的投入场所将由国内转向国外。如有关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经济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经营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海外转移,将降低无法在国际间进行转移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报酬,引起经营资源以外的可以在国际转移的生产要素(资本等)的向国外转移。向海外转移将提高经营资源的报酬(企业利益)。如果具备一定条件,比如本国是“小国”(指国际价格将不因本国的经济活动变化而受到影响)、实行完全竞争机制、没有产业集聚效应等,由经营资源报酬的增加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大于由于实际工资的减少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投资母国的经济福利水平将得到提高。

  下面尽量以简单的数值例子就提高投资母国经济福利的机制进行直观的说明。假设每年创造30兆日元附加价值的某机械产业转移到了中国。过去,在该产业的就业人员为400万人,每人年薪为500万日元,雇用者所得为20兆日元,其它10兆日元为利润(营业剩余)。如果该产业在中国雇用800万名工人,每人年薪折合日元为25万日元(假设其生产效率为日本的一半),可以维持和以往同样规模的生产。假若该产业的销售额和附加价值总额为30兆日元不变,那么转移至中国后的利润为30兆日元减去在中国的劳动成本2兆日元,等于28兆日元,即利润增加了18兆日元。这时,假使在日本失业的400名职工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其年薪在50万日元以上,则职工的整体损失低于18兆日元,决定日本经济福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纯收入的价值总和)将增加。

  相反,用以上方式也可以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产向国外转移会降低投资母国的经济福利。向国外转移的企业在降低劳动成本后,其利益没有相应地增长,而取代转移至国外的产业为失业者提供重新就业机会的其他产业,其劳动生产率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投资母国则有可能陷入贫穷。

日本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贫穷化的条件

  90年代以后,日本直接投资的特点是,以电机产业为首的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出口主导型产业,纷纷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投资建设工场,作为出口基地。实际上,这种投资特征与下文所述使投资母国贫穷化的直接投资的条件相符合。

(1)日本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前面的数值是以该机械产业的产量在转移至国外后不变为假定条件的。但是,在日本企业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随着整个产业的生产向国外转移、生产成本下降,将出现价格下跌竞争,产量会逐步扩大。另外,如果竞争只限于日本企业之间,即便生产成本下降,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的企业手中抢夺市场,所以,产业整体的销售额不会得到太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受益的只是中国的工人以及由于价格下跌而受惠的全世界消费者(向国外转移的产业如果是零部件产业,则投资企业也能受益)。该产业的利润在打入国外市场后,也有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稍微专业一点的说法是,比如,在需求价格弹性接近1,企业之间实行垄断性竞争,加价率不变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这种现象)。近几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当地法人的产品销售利润率指标反映了日本国内经济的萧条,许多企业在国外的利润率超过了其在国内的利润率。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其利润增长与劳动成本的降低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如果将以上观点和标准教科书的假定进行一下比较,则可得出日本在该产业并不属于“小国”,所以直接投资将有可能引起贫穷化的结论。而且,假若日本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不仅日本企业,同时欧美企业也纷纷进入发展中国家,日本也会因为国际性价格机制被破坏而陷入贫穷。在这种场合,日本将不是因为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本身,而是由于国际性价格机制被破坏(国际经济学术语中的“交易条件恶化”)而走向贫穷。

(2) 出口型直接投资
  如果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回避贸易障碍以打入当地市场,那么通过扩大市场,能够提高利润。但是,如果是出口型直接投资,而且是日本企业之间的竞争,那么,整个产业的市场则难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1)中所述,利润提高的幅度不会太大。比如,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日本不同,其面向当地市场的性质比较强。

(3) 出口主导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意义
  出口主导型产业向国外转移时,并不是什么产业都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重新就业的岗位。比如,不能因为医疗·护理产业今后需要400名年薪350万日元的就业人员,而认为劳动者的损失是6兆日元(20兆日元减去14兆日元)。日本不可能停止从国外进口粮食和原油等,因此,在失去了出口主导型产业之际,必须有能够取而代之的出口产业出现。

  不远的将来,这种出口产业的交替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失业率提高将降低实际工资,减少雇用者所得。如果出口主导型产业消失,贸易收支顺差减少,日元将会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元贬值将增高进口产品价格,降低实际工资,实际上和工资下跌具有同样意义。与目前的出口产业相比,取代它的出口产业的生产率越低,其工资下跌和雇用者所得损失的规模将越大。

  问题在于取代目前出口主导型产业的出口产业(现在服务贸易规模正在扩大,因此服务产业有可能像美国那样发展成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到底有多高。比如,假使与上文所述在国内市场消失的该机械产业相比,取代它的出口产业(如原材料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前者的一半,那么,在实际工资降到其一半之前,要实行相应调整。目前日本很难出现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新兴出口产业,雇用者所得损失的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结语

  笔者并不认为:目前日本已具备以上所有不利条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使日本走向贫穷。因为上述模型分析是为了阐明论点,而采用了 非常单纯的假定而在具体应用于现实时则必须谨慎行事。假使日本消费者和零部件采购企业是价格崩溃所产生的利益的主要受惠者,或许就不会走向贫穷。

   本文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类似电机产业的出口主导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2003年1月21日

2003年1月21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