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者对本书的介绍

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怎样改变日本的工作方式

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怎样改变日本的工作方式

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怎样改变日本的工作方式

  • 鹤光太郎、樋口美雄、水町勇一郎 编著

编著者对本书的介绍

什么是日本的劳动市场和雇用制度的应有方式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过“失去的15年”这一长期的调整过程,曾经暂时走出谷底的日本经济,又受到了始于2008年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扩展的影响,经济状况急剧地大幅度下跌。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要想一边坚韧不拔地为经济复苏继续努力,一边克服迫近来临的人口减少问题,面向前方的新目标实现飞跃式发展,就必须加强潜在增长力。尤其是人才资本,即“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关键。

  观察一下最近的劳动市场可以看到,在以往的失业问题的基础上,在劳动方式多样化过程中,又出现了正式和非正式劳动者之间的差距问题、不就业族和自由打工者的增加引起的年轻劳动者没有熟练劳动技能问题等新问题。进而于2008年以后,随着经济状况恶化,雇用调整压力又急剧升高,向非正式劳动者波及。以出口相关的制造业为中心,中止派遣劳动者和短期工的合同等成为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看似幸运的正式劳动者的长时间劳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是探讨并具体实现支撑劳动市场的制度和机制的新“形式”,以便在发挥劳动多样性和自律性作用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能力。

  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作为新的研究项目,于2007年初,成立了以劳动法学家、经济学家、经营学家为成员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研究会”,在充分吸收欧洲等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学、经济学和经营学等多方面的立场出发,积极开展了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和探讨。并以研究会每个成员的意见、分析和研究成果为中心,作为向社会提出问题的平台,举办了RIETI政策研讨会“劳动市场制度改革——如何改变日本的劳动方式”(2008年4月4日)。本书以研讨会上的发言为基础,加上新写的部分,并对报告论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订正,加以整理。

  本书的目的在于下述四个关键问题∶首先第一,提出日本的劳动市场制度(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的新“形式”及其改革方向和思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标是“劳动市场制度改革”,而不是一般所说的“劳动市场改革”。在“劳动市场改革”这一词语中有“为提高劳动市场的效率,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改革”这一含意。另一方面,“不能把劳动市场与进行商品交易的一般市场同日而语”这一意见也根深蒂固。我们的探讨是立足于对“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认识,即∶无论什么样的市场,如果想要市场充分发挥功能,关键在于作为支撑该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制度,而且重要的是,这个制度应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个体秩序(柔性制度)与官方通过法律和规则强制执行的公共秩序(刚性制度)相辅相成,联合协作,不仅需要观察制度设计,还包括观察其运用情况。

  第二,为了思考“劳动市场制度”的新“形式”,本书汇集了从法学、经济学和经营学等多方面、跨学科的观点进行的研究。本书的执笔者来自多个专业,有5名劳动法学家、7名经济学家和1名经营学家。法学家重视每个劳动者的“权利”,而经济学家重视市场整体和资源分配的“效率”。而且,法学家以现行制度为出发点思考改革,而经济学家则在印象中描绘经济学上的最佳状态,并以此为目标思考改革。由于双方立场各不相同,以前曾经在双方之间进行的几次对话都不能说很充分。但是,在本书中通过强调“制度”这一观点,使双方之间产生了接点,实现了合作和跨学科的互动效果,对此我们感到自豪。劳动者和就业形态呈现多样化,差距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克服这些难题,这种多角度的看法是不可欠缺的。

  第三,本书一边观察整个“劳动市场制度”,一边关注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的互补性,特别是从超越垂直划分体系和隔离障碍的观点,对综合性劳动法制的应有方式进行了考察。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改革的内容,而且关系到对产生改革的政策决策过程的修正。例如,关于非正式雇用,根据形式不同,分属于短时工作劳动法和劳动者派遣法等,制定共同的规则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因此,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用“广角镜”来思考制度改革。

  第四,把世界各国的经验和分析用于对改革的建议。当然,每个国家劳动市场的制度和历史背景都各不相同,多种多样。但是,即使考虑到这些差异,在思考政策和改革时,世界各国的经验也有很多是值得学习的。在日本,什么事情都总是引用美国的事例,然而在劳动市场和就业体系方面,欧洲的经验值得参考。例如,正式雇用和非正式雇用的差距问题及劳动市场两极分化问题,在放宽对有限期合同劳动限制的西班牙和法国,从1990年代就已经成为大问题。而且,与美国相比,欧洲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都比较落后,现在正越来越认识到,这实际上是劳动市场有问题,是因为对解雇的限制过于严格抑制了企业承担风险。可以说,欧洲的这些经验和分析对日本制定政策有很大启发意义。

  下面介绍本书的概要。首先在第一部,对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提出了综合性问题。首先在第1章(鹤执笔)中,为了起到本书的“俯瞰图”和“领航员”的作用,从强调支撑市场基础功能的制度作用、对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日本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提出了五个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强调了朝下述新方向改革劳动市场制度的必要性:(1)从“重视内部型”向“考虑宏观型”转变;(2)从“被动均质型”向“自主多样型”转变;(3)从“统一限制型”向“分权型”转变;(4)从“弱者”向“提高能力的个人”转变;(5)从“垂直划分型”向“横向关联型”转变。

  接下来在第2章(八代执笔)中,从强调经济学家的观点的立场出发,论述劳动市场制度改革的课题。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提出了反驳意见,认为不是因为放宽了对劳动市场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通过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领域向生产率高的领域转移来提高工资水平,这才是纠正差距的根本所在。此外还指出,不应把派遣劳动等视为“恶劣的劳动方式”而加强限制,应以不分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为前提,促进均等规则、扩大雇用正式员工以外的劳动者和适用社会保险,这才是劳动市场改革的根本方向。

  另一方面,在第3章(諏访执笔)中,从法学家的立场出发,论述劳动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方式。文章强调说,劳动法与市场功能的关系于1999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例举准许领域的“积极名单型”更改为只例举禁止领域的“消极名单型”。但是由于法律的“惯性”规律发生作用,相关的各种制度、主体、行动样式并没有立即发生变化。文章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法学家是否从个别正义(解释论)转向一般正义(制度设计和立法论),经济学家能否放弃新古典派对市场的认识,确立制度派经济学观点,决定了法学和经济学能否进行有成效的对话。

  在以后的文章中,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分各个领域论述了劳动市场制度改革。在近年的劳动市场,在女性就业、非正式雇用、老年劳动者的增加等劳动方式和劳动者呈现多样化的背后,差距和歧视越来越严重。在第二部,焦点聚集于在雇用多样化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首先在第4章(小岛执笔),回顾了过去10年来基层的限制规定改革,特别是以禁止指挥命令承包劳动者和限期合同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等为例,对有没有一律强制企业做无法做到的事情提出了疑问,强调不应一律适用法律,而应该准许有不适用的例外,来作为缓冲和润滑。接下来在第5章(森户执笔)中,聚焦于年龄歧视,指出了旨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工作的无年龄限制法律政策的问题,认为与欧美相比,以保障人权为前提的讨论尚不充分,而且对于招募和聘用时的年龄限制,应以说明限制理由的义务为中心,让企业自己找出规定年龄限制的理由。

  在议论最近的劳动市场问题时,非正式雇用的问题经常引人注目。但也不能忘记正式雇用(正式员工)的问题。在劳动市场两极分化的进展过程中,正式与非正式的雇用保障的不平衡、改善正式受雇者的长时间劳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第三部,围绕正式雇用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观点,对限制解雇和长时间劳动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首先在第6章(奥平、泷泽、鹤执笔)中,着眼于限制整顿解雇对企业的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报告了使用“企业活动基本调查”的跟踪调查数据进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越是判决整顿解雇无效的案例积累相对较多的都道府县,在那里从事主要活动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越显示出非偶然的低缓,雇用保障不仅在劳动市场,而且通过企业的生产率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在第7章(大竹、奥平执笔)中,关于促使长时间劳动的原因,在强调工作中毒的影响的基础上,报告了使用问卷调查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特别是男性,以前有过长时间劳动的人容易继续长时间劳动。而且,越是经常推迟行动的人(为了加班在正常工作时间怠工)越容易长时间劳动。文章指出,需要有让员工按时下班的强制性机制。

  实际上建立劳动方式的结构时,在设定关系到安全和生命的最低基准方面,公共规则(强制法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除此之外的领域,应尽量依照劳资自治原则。因此,劳资之间的顺畅沟通非常重要。本书的第四部从这一观点出发,聚焦于劳动市场制度改革。首先在第8章(水町执笔)中,根据欧洲的“程序上的规则”理论、美国的“结构上的探讨”等新法律理论中共同的观点,针对法律规则的复杂化和文件化使法律脱离实际,陷入功能衰退的日本劳动法指出,重要的是建立能够反映多种多样的劳动者意见的、具有分权性质的沟通基础,并向重视当事人集体进行沟通的事后规则转变。另一方面,在第9章(神林执笔)则聚焦于处理劳动争端的变迁及其特点。1990年代以后,在整顿解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集体劳动争端却不断减少,呈现出个人单独进行诉讼的争端个人化倾向。文章指出,这种趋势由于近年来个别争端处理窗口和劳动审判制度的建立而加强,曾经担负处理投诉责任的劳资沟通的意义可能相对发生变化。

  在第五部,稍微离开前四部的宏观视角下的劳动市场和劳动法制问题,从微观的企业视角来考察改革。具体来说,是从经营学和法学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企业组织内部理想的劳资沟通方式和为此对企业体系进行的改革。首先在第10章(守岛执笔)中指出,由于成果主义和非正式雇用的增加,企业内部的公正性引起了高度关注,程序的公正性(用于决定分配的制度的公正性)成为关注点。此外,还使用企业层面的问卷调查说明,建立保证程序公正性的劳资协议常设机构和处理投诉制度可以使企业销售额增加,向本人公开员工评价有助于获得劳动者的理解。接下来在第11章(岛田执笔)提出了对问题的认识。企业发生了变化,在各种局面下,一旦引进市场因素,劳动法学也需要构筑意识到企业与劳动市场的有机关联的理论。文章强调,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国民对替代日本式雇用习惯和企业社会的社会印象形成共识,完善劳动市场,充实多种多样的支援措施,以便从企业退出的劳动者能够很容易地去其他企业就业。

  在最后一章(樋口执笔),从法律和经济学两方面的观点出发,再次提出劳动市场两极分化的问题,对于具有实效性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所要求的雇用政策和法律体系,根据迄今展开的讨论进行总结性探讨,指出了下述事项的重要性。(1)支援未能跟上经济环境变化的劳动者的就业,支援他们提高能力,创造聘用他们的就业机会;(2)促进劳动者保护规则和均等待遇,保持短时劳动者与一般劳动者,或有限期雇用与无限期雇用的平衡;(3)扩充非正式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网。文章最后总结说,为了提高政策和法律的实效性,企业应公布有关雇用的目标数值,劳资双方并就此进行协商,改革员工的思想意识,准备统一的市场基础设施,并要求政府为改善劳动方式制定新的框架。

  就业和劳动问题与财政问题同样,对于当今的日本经济来说,是最重要最紧迫的改革课题。可以说,迄今为止,创造并支撑了日本的丰富财产的是劳动者的勤劳和卓越的能力,以及为政治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的社会一体性。为了让下一代确实地继承下去,需要对劳动者和劳动方式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但是,回顾一下过去2~3年的讨论,以白领无时限劳动制度和综合劳动法制改革为目标的“劳动大改革”等,由于劳资双方一直对立,在政治上成为禁忌,很遗憾未能充分进行有效的讨论。另外,从去年秋季以后,在就业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虽然政府采取了紧急就业对策,但只是应急性措施,而且,针对特定派遣形式的临时强化限制规则减少了多种多样的雇用机会,反而可能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当前需要的是,在短期内实施扩充社会保障网等紧急对策,同时对劳动市场和雇用制度的应有方式,及与其相匹配的劳动法制制定坚实的中、长期规划,确定方向。如何同时消除在正式雇用和非正式雇用之间存在的就业保障和待遇两方面的不平衡等,对于劳资双方来说,这些未必容易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劳动者和雇主、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立场各异的人们,就劳动市场制度的综合改革的应有方式,站在同一讲坛上,敞开襟怀进行讨论。如果本书能够为此提供一个平台,那将令我们喜出望外。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经济产业研究所对催生了本书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的热情鼓励和毫无保留的支援,感谢以及川耕造理事长为首的各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细心周到的责任编辑斋藤博先生(日本评论社)。

2009年1月
编者代表 鹤光太郎

日本语原文

作者介绍

鹤光太郎的照片

鹤光太郎

  RIETI高级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系。于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D.phill.)。1984年~1995年供职于经济企划厅,1995~2000年任OECD经济局经济师,2000~2001年任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起任现职。兼任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中央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科客座教授、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兼任讲师、内阁府本府政策企划调查官。主要著作有∶《日本经济体系改革——超越“失去的1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2006年、《日本的财政改革——如何改变“国家的形态”》,东洋经济新报社,2004年(与青木昌彦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