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产业群是都市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哪些因素是促成产业群成功的必要条件呢?以产业集中为目的却没有取得成功的事例与硅谷和好莱坞那样的成功事例相比较,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SCOTT:
取得成功没有一定之规。尽管如此,不管以什么形式,要实现长期持续的成功,都有一些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关于地区内部构造的条件。尽管各自处于不同领域,也必须有处于互补关系的制造业网络、能充分满足集中所必需的各种特殊技能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劳动市场、通过为各种活动提供持续有价值的信息循环而形成的活跃的技术知识学习过程。其次是有关产业群外部问题的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将最终产品在更广范围的市场上实现商品化并进行销售的能力。但是,有效地调整这样的力学条件极为困难。我认为把握成功与否的关键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为了充分提高规模与范围的外部经济效果、并确保作为整体的一定秩序,有必要建立各种恰当的制度。第二,该地区的文化、规范、习惯必须保持高度协调,同时能够促进创造。在支持这种过程上,政策立案者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但为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这些问题中去,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编辑部:
SCOTT教授一直从事南加利福尼亚经济开发战略的构筑。请问,该地区现在的课题是什么?有没有与东京圈有关联性的课题?
SCOTT:
曾经以宇航产业为支柱的洛杉矶经济在过去20年中有了很大的改观,脱胎换骨为以电影与电视节目的制作、电子游戏、建筑、时装、宝石等创造型产业为中心的经济。该地区的最重要课题大多是有关以下三点的。(a)从事上述产业的熟练劳动者的确保、(b)部门间协同效果的促进(市场销售、设计等领域)、(c)与廉价日益强化的劳动外部委托潮流以某种形式取得折衷。我认为东京圈也正在逐步发展为创造型产业的主要国际中心。毫无疑问,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东京的产品既要(从处于竞争优势的观点出发)在文化上占有优势,同时又要保证对全世界的消费者来说充满魅力。
编辑部:
近年来,以动画片、电视游戏、时装为首的日本文化的出口大幅度增长。日本经济向来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制造业。与此相对照,文化出口增加这一新的动向,在经济上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如果日本的政策立案者可以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些事的话,那又会是什么呢?
SCOTT:
日本的创造型产业的发展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对这些产业产品的需求正在世界范围内骤增,其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也日显重要。这些产业的原动力来自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的大都市圈。我认为日本、尤其是东京将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旗手。对于政策立案者,我有两条总体上的建议。首先第一条是,必须鼓励生产既能发挥文化特性,又能得到其他社会的人们理解的产品。换言之,既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竞争优势,又要(并非模仿好莱坞)注意保持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另一条建议是,作为理所当然的归结,必须积极地进行投资,建立使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商品化和流通的体系。除北美地区以外的创造型产业,至今为止都围绕这两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编辑部:
您说过必须提高包括外籍居住者在内的都市居民的参政意识。请问,市政府以及其他地方行政当局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促进以往被置于意见决定圈外的人们参政?
SCOTT:
在全世界的大都市圈中,大规模的移民集团的存在已成为越来越显著的特征。这些移民的大多数都从事着低工资、低技能的职业。而且大多数移民在社会上、政治上也被逼到边缘地带,不仅这种情况本身难以理解,而且从更广范围的都市社会的观点看来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我想说的是与其他水准的政治机构、尤其是主权国家明确区分开来的,作为市民权领域的都市地区这一概念。在此我想传达的市民权的概念是与市民权作为由民族国家赋予的生得权益所拥有的通常含义相对立的。在政策上可理解为居住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即可获得的市民属性,并可附带该地区特有的实质性权利与义务。个人在其生涯中从某一都市地区迁移到其他都市区域,有时还跨越国境。在此意义上,个人每次迁居都可以获得新的市民权,只要是关于地方政治,由外部者这一定位而导致的"无权力化"效果都将是无效的。根据这一方针推行真正的改革所能得到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给予在多数国际都市地区中被置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许多移民集团以参政权,将他们作为地区社会的一员而正式予以接纳,为更民主的地区生活开辟道路。
- RIETI政策研讨会 国际都市的盛衰——东京圈、日本及其对亚洲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