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2005年版通商白皮书——迈向日本与东亚经济繁荣的新纪元(2005年8月号)

中国引领亚洲各国的发展与日本的未来

宫川努
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

  人们对亚洲各国的看法,仅在最近10年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东南亚地区已经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而倍受瞩目。只是在当时,这些国家与日本绝对的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关为了使亚洲各国进一步发展,如何能够活用日本的经验的课题受到了讨论。然而,进入90年代后半期以后,人们的目光转向伴随日本生产基地向亚洲地区转移所带来的产业空洞化问题以及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而出现的货币制度问题。经济形势使人们不仅仅要灵活运用经济发展论,还有必要灵活运用最新的国际经济论及国际金融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大国的候选人而开始抬头。过53BB日本经济曾被称作是美国依赖型经济,可最近不仅要关注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动向也不能忽视。

  今年的通商白皮书也反映了我们对亚洲观的变化,在该书中,对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亚洲各国的变化,不仅从经济方面,还从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了广泛细致的分析。特别是有关中国经济的部分,感觉就像是“中国经济白皮书”一样,不仅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动向及与日本贸易模式的变化,还将分析对象扩展到从地区经济的动向到地区差异、收入差异、农业问题、能源问题等各个方面。对于与中国有关联的企业来说,今年的白皮书委实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

  但是,对于“中国经济今后会如何发展,日中的经济关系将会如何变化?”等问题,该白皮书却没有给出充分的说明。以中国的过度投资问题为例,白皮书在第一章从日本及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投资模式及各产业的投资动向出发,对近年来中国的投资过热提出警告。可是现在的投资,对于中国长期的增长路径来说真的过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Abel、Mankiw、Summers以及Zeckhauser(1989)通过对均衡增长路线中投资比率与资本所得比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得到了一定的答案。如果说前者超过后者,那么就形成长期来看超过利润率的投资,在长期设备投入部分过多的意义上,可以做出投资过剩的判断。如果以白皮书的数据(第1-2-13表)及中国经济统计、中国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来对此进行计算,那么如图1所示,中国早在1995年就已经产生了投资过剩的倾向。

图1中国的动态低效率性

  过剩投资并不仅限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它还与人民币的适当汇率的问题有关。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方向,以某种方式实现升值是现实的大势所趋。但从宏观的IS平衡角度来考虑,如果从中国长期的增长路径来看,做出投资过剩的判断,同时今后高储蓄率持续下去的话,那么作为产生出相当于储蓄与投资差额的经常项目赢余的汇率,就应该成为与长期宏观平衡相整合的汇率。在这种情况下,正如Bosworth(2004)所言,应该采取比通过购买力平价所得出的人民币汇率更低的汇率。当然,人民币的问题十分微妙。但是,当白皮书在第一章的最后部分叙述国际性的资金流动及亚洲各国汇率的动向时,是否应该探讨一下亚洲各国的长期的经济增长路径与整合的汇率。

  今年白皮书的另一个特征是,加入了关于今后日本经济的增长可能性的部分。白皮书将经济增长的焦点集中于如何在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确保人才的问题上来讨论。通常关于该问题都仅限于封闭经济的讨论,然而今年的白皮书进一步探讨了亚洲各国之间进行人才交流的问题。

  虽然佩服在东亚的大环境中进行人才交流的宽阔的视野,但也给人以难以想象具体政策及目标的印象。如果仔细审视,实际上日本不仅仅是劳动力老龄化,设备的老化也日趋严重。如图2显示,日本设备的平均年龄全产业平均存在五年的老化问题。可以想象,恐怕韩国及中国通过旺盛的设备投资,在同产业中将拥有远比日本更为新型的设备。

图2资本年龄的推移(以纯资本存量为基础)

  当然,正如白皮书第二章极力说明的那样,今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将在亚洲各国的互补型分工中确定。尽管这样就没有必要更新所有产业设备,但是,仍然应该探讨日本在今后还将保持优势的产业以及支持该产业的产业群,是否具备维持今后高技术水平所需的必要条件。

  亚洲经济非常具有活力,今年的白皮书还不算非常充分。期待今后的白皮书能够继续关注这种活力,为人们提供宝贵的信息以及冷静的分析视野。

参考文献
  • Abel,A., G. Mankiw, L. Summers, and R. Zeckhauser (1989), "Assesing Dynamic Efficiency: Theory and Evidenc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6. Barry P. Bosworth(2004)
  • 《人民币被过于低估了吗?》关志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编《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东洋经济新闻社

2005年10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