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经济学——“真实”的储蓄率与统计的倾向性

第一讲 探寻偏离的原因

宇南山卓
RIETI教职研究员

  众所周知,日本的储蓄率曾经非常高。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低储蓄率的国家。储蓄一旦减少,潜在增长率就会下降,而且还会通过储蓄和投资平衡造成经常项目收支的赤字。现在,储蓄率已成了日本经济的关键变量,弄清其下降的原因非常重要。

  然而,使用数据来分析储蓄的决定性因素却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和家庭收支调查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统计中的储蓄率,无论是水平还是时序上的变化都大相径庭。这两种统计是统计日本整体的储蓄率,在概念上应该是一致的。可是其变化却完全不同,这样就无法掌握作为分析前提的“真实”的储蓄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大学教授植田和男和京都大学教授(当时)岩本康志等研究人员以及负责统计计算的人员对这两个储蓄率的协调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各个统计中存在着固有的目的和技术性制约,并不完全一致。为了使这些统计完全一致,他们对对象家庭的范围和储蓄的定义等制度上的不同进行了精确的检查。结果显示,在两个储蓄率中,存在着从制度上无法解释的偏离。

  本来应该一致的统计之所以发生偏离,其原因在于“统计的倾向性”。所谓统计的倾向性是指测算与应掌握的经济活动真相发生错位,这是统计固有的偏差。如果不了解统计的倾向性,就不能掌握真相,无法正确地进行分析。

  然而一般来说,掌握统计的倾向性是非常困难的。要想了解统计倾向本身,就必须了解其真相。但是由于真相只能从统计中了解,结果就形成了在原地兜圈子。

  在这一点上,储蓄率的偏离正是统计倾向性的典型事例,显示了掌握统计的倾向加以修改的重要性。关于计算储蓄率时所需要的家庭收入和消费,可以利用多个统计,如果对这些统计进行相互比较,就可以发现统计的倾向性。这样就能够得出真实的储蓄率。在本连载中,笔者将关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家庭收支调查的这些统计倾向,弄清两个统计的储蓄率发生偏离的真正原因。

原载于2010年8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11月1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