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研究报告
——应吸收印度的活力

浦田秀次郎
RIETI教职研究员

  印度与中国一样,人口众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两国的经济由于受到2008年9月始于美国雷曼冲击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增长率一时放缓,但是进入2009年以后转向复苏。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对快速复苏的印度和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推动力量的期待很高。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对给印度经济带来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探明了印度进一步实现增长所面临的课题,并对解决这些课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报告(笔者为研究负责人)。此外,还考察了日本经济怎样才能吸收印度经济的活力。

◆◆◆

  2008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17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约30%、日本的大约四分之一。但是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已经是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人口约11亿人,国土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均为日本的9倍左右。在人口方面,年轻人所占比例较高,在土地方面,耕地面积广阔。

  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央集权经济下,采取保护政策,以国内生产代替进口的形式推进工业化,但无法实现高效生产,未能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自然灾害和印巴战争等非经济因素也阻碍了增长。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推进经济自由化,虽然增长率有所上升,但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扩大,1991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此,在财政部长(当时,现总理)辛格的领导下推进了经济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推进贸易和直接投资政策等对外经济政策的自由化,改革金融制度,取消产业批准制度等,使竞争原理发挥作用,使民间企业的活动活跃起来。2000年以后,经济改革的成果切实显现出来。1991年~2003年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不足6%,但2003年~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8%以上的记录。

  1990年以来一直推动印度经济的是服务部门,其中尤其是作为新型领域崛起的是IT(信息技术)产业。在IT革命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具有丰富的优秀IT人才的印度IT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进入2000年代以后,由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和购买力增加,具有一定购买力的被称为中间阶层的收入阶层大幅度增加。企业以不断扩大的购买力为目标,向市场投放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和手机等吸引人的商品,从而推动了消费。例如,当地最大的塔塔汽车公司研制了10万卢比(约22万日元)的超低价汽车,正在力图扩大销售量。另外,由于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手机通讯费用大幅度下降,最近两年,手机的销售数量基本上每月增加1000万用户以上(参见图)。而且被称为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的洗发液和护发素、饮料等日常使用的日用品市场和产业也在不断扩大。消费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的投资、经济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印度电话用户总数

◆◆◆

  年轻人口增加、旺盛的消费需求、稳定的投资、不断扩大的贸易和直接投资等带来高速增长的因素虽然不少,但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也很多。

  第一可以举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部门和电力部门大量缺乏投资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因素除了使经济活动难以顺畅进行以外,还会抑制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外资引进。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具有筹资和管制权限的中央政府如何与地方政府进行调整将成为课题。

  教育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经济增长需要优秀的人才,而培养人才需要教育和培训。但是教育在初等、中等和高等的所有层面均不充分。在初等教育方面,儿童被要求帮助家业或农活,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中途退学。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也很低,只有10%左右。要发展被期待成为未来推动力的IT产业及医疗服务、生物技术等知识集约型产业,需要充实高等教育。对于年轻人口增加,只要能保证就业就能够带来经济增长,但如果就业机会贫乏,失业增加,就会抑制经济增长。要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能力。

  农业领域对印度经济也产生巨大影响。农业占GDP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2008年度占大约17%,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生活在农业部门,一旦发生歉收,在广泛的农村地区,收入和消费就会减少,拖累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许多农村地区依然贫困,给社会和政治方面带来影响。灌溉和农业用道路等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且存在投资不足和技术引进迟缓等问题,政府虽然正在扩大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贷款,但问题不仅在于资金方面,还需要引进技术和扩大销售渠道等资金方面以外的支援。

  虽然经济改革进步很大,但在另一方面,劳动相关法律依然优厚受雇者,法规制度也没有得到彻底遵守,对外资的限制和保护进口等应改善的政策和制度很多。虽然农民和遭受歧视的种姓民众的政治意识不断高涨,但是在政治家中,也有很多人对于将给农民和劳动者带来阵痛的改革持反对意见。

  财政赤字、医疗问题、能源和环境问题等也是需要正确处理的课题。处理这些课题最重要的是自我努力,但也应该有效利用日本等外国的支援。

◆◆◆

  日本应与预计将会高速增长的印度加强经济关系,分享经济利益。近几年来,日印两国经济关系以直接投资和贸易为中心迅速扩大,但是从两国的经济规模来看,还处于低水平。要进一步扩大日印两国经济关系,重要的是尽快就相互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达成协议,并实现尚处于构想阶段的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EA)。

  最近,日印两国经济关系中最大的构想是"德里孟买之间的产业大动脉"。该构想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是把连接德里和孟买之间1483公里长的地区,像连接东京和大阪的太平洋沿岸工业条形地带一样,打造成产业地带。如果实现了这个构想,将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日本企业也可以扩大商机。要使其获得成功,必须解决几个课题。即日本进行充分投资,印度政府就有关融资问题,对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国际部门的国际协力银行实施的先期调查做出保证,在印度相关六个州对工业园区的调整和完善基础设施的问题等。

  环境问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个难题。由于印度经济已经规模巨大,并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地球环境问题上将发挥重大作用。在环境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日本企业,估计今后发挥作用的余地很大。

  对于加强经济关系,人才交流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日印两国的人才交流还停留在极低的水平。在人才交流方面,日本引进短缺的IT人才等专家和开展留学生交流是关键。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统计,在2009年,赴日印度留学生人数只有543人,不仅远不及中国的79082人,而且比人口大大少于印度的尼泊尔(1628人)和斯里兰卡(934人)的留学生还少。印度留学生少的最大理由是语言问题,而且在日本就职也有难度。要增加留学生,重要的是日本各大学应扩大与印度大学的合作关系,以及日本企业积极扩大聘用印度留学生。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0年1月15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0年3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