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怎样重新走上经济高速发展之路

浦田秀次郎
RIETI教职研究员

  中国的崛起使东南亚联盟(ASEAN)经济停滞愈发突现出来。为了使经济停滞不前的东盟各国重振雄风,再次走上经济高速发展之路,就必须强化金融、企业部门,较好地利用丰富的储蓄和海外投资,同时扩大与中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对于日本和东盟双方来说,尽早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是极为有利的。

  1997年东盟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了金融危机,于2000年实现了V字形复苏。但是,之后受信息技术(IT)崩溃以及九一一恐怖事件的影响,出口增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与中国持续7%~8%增长率相比,东盟主要五国2002年的增长率为2%~5%,难以再现金融危机之前6%~7%的高速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没有过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不要徒然地将中国看作一种威胁,而应该将其高速发展作为一个机遇,通过实现东盟等中国以外国家的持续增长,获得东亚地区政治和社会的安定。对于越来越依赖东亚经济的日本来说,东亚的平衡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认识之下,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亚洲研究项目在探讨再现东盟持续经济增长条件的同时,向东盟各国政府和日本政府进行了政策提案。

  回顾金融危机之前东盟取得高速增长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旺盛的投资以及支撑投资的国内储蓄和海外丰富的投资资金,另一个原因是以工业品为中心的出口扩大及其背景中以日本企业为主的活跃的直接投资的流入。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大量资金迅速流失海外,尤其在证券投资和银行融资方面更为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投资的流入,在金融危机之后也日趋减少。2002年,与世界上最大直接投资接受国的中国相比,东盟主要五国的直接投资接受额只不过为四分之一弱。

积极利用丰厚的储蓄和直接投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盟各国,工厂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潜在的投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由于将丰厚的储蓄周转到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投资的需求没有表面化。如图所示,储蓄率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比较安定,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投资率却在金融风暴之中下跌很多。东盟的问题是国内资金没有转移到投资,为了实现持续发展,东盟各国必须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

  金融危机之后,将生产基地和事务、统筹基地从东盟转移到中国的外国企业不少。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七月对在亚洲开业的日本企业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东盟各国开工生产并准备转移生产基地的日本企业中有60%准备移往中国。东盟各国的问题在于工资和生产成本上升、基础设施不完备、辅助产业不发达、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关开工的规则过于严格以及政治、社会的风险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政策的放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普及等各国政府的作用十分巨大。

  为了有效利用资金,必须健全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东盟各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积极从事这两个部门的完善。结果,银行部门不良债权比率下降(泰国在金融危机后最糟糕的时期为46.5%,2003年6月降低至15.7%),自我资本比率得到改善(泰国由在金融危机后最糟糕的9.2%上升至12.5%),收益率上升,但是在融资方面较为消极,没有发挥金融的中介职能。因此,有必要在提高融资审查能力、促进银行间健全的竞争、引进外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部门。

  同时,要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企业部门的强化也不可或缺。金融危机使一些低效的企业退出市场,生存下来的企业改善经营。但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企业监查机构没有充分发挥监查机能,使资金的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建立健全的企业部门必须彻底公开信息,改善竞争环境,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解决。

  另外,提高企业部门的效率,充分使用IT成果十分有效。但是,东盟各国在这一方面还做得不够。例如,从使用英特网的比例来看,日本和韩国都在50%左右,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不足10%。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备,充实信息通讯领域的教育。

  形成在区域内人才、物资、资金能够自由活跃地移动的环境,对东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货币、金融方面的地区内合作以及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经济伙伴协议(EPA)十分重要。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东盟各国在与美国之外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货币却一直采用钉住美元制(固定汇率)。各国货币的安定可以促进贸易和投资,因此最好采用美元、日元、欧元等一篮子挂钩制。这样,各国的货币变动不只受美元变动的左右,为贸易、投资的安定和扩大奠定基础。要维持一篮子挂钩制,则必须确立协调的地区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的监查机制。

日本与东盟要尽快建立FTA关系

  东盟要再次走上以投资和贸易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之路,与多数国家实现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在内的FTA十分重要。东盟各国在2002年完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域(AFTA)的谈判,关税下降到5%。今后,需要尽快废止关税,提高东盟企业的竞争力。

  尽快与中国缔结FTA,密切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东盟各国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一直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出口产品之间处于竞争状态。但是在电子电机领域,近年来水平分工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属于国际商品分类(HS)两位数分类第85项(电子机械和设备以及零部件等)的产品,从中国与东盟主要五国的进出口情况来看,2002年中国的出口额为57亿美元,其中面向东盟五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8%,中国的进口额为103亿美元,其中来自东盟五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35%。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在不断进展。

  作为有效利用急剧增加的外汇储备的策略之一,中国鼓励境内企业直接进行海外投资,因此,今后来自中国的投资很有可能直接登陆东盟各国。东盟各国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与日本缔结FTA,有望扩大出口和直接投资实现持续发展。

  对于这些课题东盟各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实现了一时性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复苏,因此,不可否认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没有产生危机感,各方面的改革步伐较为迟缓。东盟各国如果能够提高紧迫意识,同时较好地利用中国的发展,就会实现经济再次腾飞的梦想。

  对于东盟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本首先要尽快实施金融、企业部门的结构改革,恢复经济的活力。同时,增加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促进直接投资,尽快与东盟缔结能够与日本的结构改革挂钩的全方位的FTA。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3年11月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3年12月1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