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国的劳动市场改革学习

鹤光太郎
研究项目主任、教职研究员

  欧洲的债务危机后,德国经济的坚实基础格外引人注目。在世界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的经济下滑在欧洲也属于最大规模,但其后基本上维持了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欧洲经济的作用。在许多国家失业率上升趋向势不可当的情况下,唯独德国在2005年到达顶峰之后下降至5.5%左右,只有2008-2009年略有上升。出色地发挥了强韧性的德国经济及其劳动市场引起了世界关注。

◆◆◆

  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大约10年前,当时德国的失业率超过了其他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停滞,被称为"欧洲病夫"。当时的总理施罗德为了对劳动市场进行根本改革,于2002年委托大众汽车公司主管劳动人事的董事彼得.哈尔茨(Peter Hartz)成立了"哈尔茨委员会",于2003年3月公布了显示改革方向的《2010计划》,并在2003-2006年展开了被称为"哈尔茨改革"的一系列改革。

  具体来说,哈尔茨第一、第二法案(2003年实施)规定,失业者作为派遣劳动者进行登记,设立介绍工作的人才服务机构,通过成立个体企业促进自食其力,引进部分免除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的低工资劳动制度等。

  接下来的哈尔茨第三法案(2004年实施)改组了联邦就业厅和相当于日本的公共职业介绍所的就业局,从根本上加强了其功能。要求政府设定数值目标,承担对成果的解释责任,并实现了服务的多样化,促进了政府与民间的竞争。劳动市场改革法(2004年实施)还大幅度缩短了领取失业补贴的期限。哈尔茨第四法案(2005年实施)在原有的失业补助之外,把半永久性支付的失业救济(以不能领取失业补助的人为对象)与部分社会救济(以生活贫困者为对象)合并起来,创设了包含激励就业动机功能的新失业补助。

◆◆◆

  自从开始实施这些改革后经过了10年,近年来,关注德国"奇迹"的分析相继问世,大致可以分为关于改革影响的分析和关于克服2008-2009年世界大衰退原因的分析。

  德国帕德博恩(Paderborn)大学的鲁奈.华教授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沃瓦.森德教授在2009年的论文中,使用逐月数据推算了表示新劳动者人数的决定性因素的函数,结果表明,哈尔茨改革主要在制造业对中介的速度产生了正影响,特别是第三法案比第一、第二法案更快地显现出效果。

  德国联邦银行的米哈尔.克拉沃泽先生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哈拉尔德.沃里希教授在2012年的论文中指出,由于哈尔茨第四法案废除了半永久性支付的失业救济,使德国的失业率下降了2.8%。

  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卢卡.沙拉副教授和瑞典国家银行的沃尔夫.苏达斯特姆先生也在2012年的论文中,使用考虑到求职和中介花费时间、工资刚性等因素的模型,对德国、美国、英国和瑞典四国进行了推算,分析了各国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失业者获取利益的数值,德国在四国中最低。结论认为,限制支付失业补助的水平和期限,规定积极求职义务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介的效率虽然在1994年-2005年下降,但从2005年以后转为上升。

  他们分析了从2007年至最近失业率下降的原因。在德国,中介制度的充实改善了中介效率,劳动者谈判工资的能力下降,这些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都有助于失业率下降,显示出不同于技术变化和金融带来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

  此外,假设德国的劳动市场结构与美国相同,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虽然生产出现同样动向,但失业率在经济大衰退时将会大幅度上升。从这一结论也可以看出德国实施改革的效果。

  作为针对2008-2009年经济大衰退时德国劳动市场的分析,德国柏林洪堡(Humboldt)大学的米哈尔.布尔达教授和美国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詹尼佛.汉特教授2011年发表的论文引人注目。关于大衰退时失业率上升幅度很小的原因,论文强调,由于在之前的经济繁荣发展期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测使增加雇用停留在低水平,因此即使陷入衰退期,对雇用的削减也很有限。除此之外,还强调了大幅度削减人均劳动时间的作用。

  他们重视的是劳动时间储蓄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不对规定时间外的劳动支付高于时薪的加班费,而是与银行账户一样储蓄规定时间外的劳动时间,以后可以用来休长假等。在德国首开先例之后,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洲各国也开始纷纷仿效。在德国,截至2005年,有48%的劳动者拥有劳动时间储蓄账户。

  经济繁荣时规定时间外的劳动时间增加,经济衰退时如果企业解雇时间账户里有余额的劳动者,就需要支付与储蓄时间相应的高于时薪的加班费。也就是说,劳动时间储蓄账户里有余额的劳动者的解雇费高于没有余额的劳动者。为此,企业在经济衰退时就会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在账户余额减至零之前延缓裁员。当账户余额减至零时,如果经济已经开始复苏,结果就可以避免裁员。

◆◆◆

  德国的改革对日本有什么意义呢?哈尔茨改革以"支援和要求"为口号,在要求劳动者努力自助的同时,重视通过支援培训等帮助劳动者顺利就业。对于日本来说,首先需要对不能领取失业保险的求职者实施职业培训,以及提高与支付补贴配套的现行支援求职者制度的效率。

  第二,德国劳动市场得到改善的最重要因素是提高了求职和中介的效率。各种改革互补融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重组和强化了相当于日本公共职业介绍所的就业局,加强了对拒绝介绍工作的处罚,并在此之前放宽了对民间介绍工作的限制。

  安倍晋三政权的就业政策以"不产生失业的劳动顺畅转移"为口号,要想使这个口号不仅仅是"说漂亮话",就必须强化公共职业介绍所和民间人才市场的互补合作关系,通过完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后者力量的环境,提高人才供求关系的效率。

  最后,日本也应该引进劳动时间储蓄制度。对于一个月的规定时间外劳动超过60小时的部分,把加班费改为带薪休假的做法已经存在,但应建立更普遍的综合性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提高劳动方式的灵活性,使劳动者轻松、自发、自律地享受带薪休假。笔者期待由此改善工作生活平衡,并成为提高年休假率的契机。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原文刊登于2013年5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经济教室"栏目

2013年5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6月2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