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战略评价 应实施全面支援投资的政策

宫川努
教职研究员

  新增长战略能否像货币政策一样制定出大胆的政策?这是市场对本次增长战略寄予的期望。然而,尽管安倍晋三首相在公布增长战略前亲自上阵宣传重点项目,打出的"日本复兴战略"的口号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市场的评价欠佳。为什么"日本复兴战略"虽然受到空前的关注,但期望却落空了呢?本文以促进投资政策为中心,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

  此次增长战略的重要特点是,不把增长战略作为独立的经济政策,而是把它定位于组成"安倍经济学"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众所周知,定位于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机动性财政政策,是从总需求方搞活经济的政策,而增长战略是强化经济供给方的政策。

  把需求和供给两者合为一体推进政策的做法,意味着先启动的总需求方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承担着顺利推进总供给方政策的任务。这种把政策从总需求方过渡给总供给方的工作,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要需求项目之一,并有助于强化国际竞争力的民间设备投资。

  正是由于政策当局描绘了通过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实现日元贬值、股价上涨、实际利率下降,以此来增加设备投资的蓝图,才把搞活设备投资定位于此次增长战略三大支柱之一的"日本产业复兴计划"的首位,该蓝图本身并没有错误。实际上,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暂时成功地使汇率和股价恢复到了雷曼危机前的水平,完善了增加设备投资的环境。

  然而其后的外汇市场和股市的混乱状况,却显示出这种从需求方刺激设备投资的政策的局限性。增长战略提出了3年期间把民间设备投资总额增加到70万亿日元的目标,但笔者认为,实际上,围绕增长战略出现的混乱之一就源于这个数值目标。

  2012年度的名义民间设备投资额为63万亿日元,如果通过大胆的货币政策,使2%的物价上涨率持续3年,明年消费税上涨3%,那么,即使不追加任何政策,设备投资额也可以达到69万亿日元。但是这种设备投资增加只是物价上涨和消费税增加,实际上生产能力并没有增强,因此设备投资并没有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

  需求方的政策不能对加强供给方做出贡献,这种政策间的不协调不只限于计算上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关于通过搞活投资积累哪些资产,并提高竞争力的问题,思路还停留在"失去的20年"以前。许多人从"投资"一词可能会联想到建筑物和机械这些有形资产,但是在IT(信息技术)革命以后,只向这种有形资产投资并无法实现提高生产率、甚至经济增长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

  例如,不久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题为"新增长源"的计划报告,介绍了包括软件、研究开发(R&D)、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在内的"知识资产"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度比有形资产更大。在美国,进入2000年代以后,对知识资产的投资超过了有形资产投资。

  在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计划公布了根据OECD报告统计的各产业的知识资产投资(经济产业研究所定义为无形资产)。该统计显示,2000年代的平均投资额大约为40万亿日元,是有形资产投资的60%左右。

  经济产业研究所使用这个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知识资产投资对提高IT相关产业的生产率有很大贡献,而且其价值还反映在股价中。所谓IT相关产业,不仅包括生产IT设备的产业,还包括信息通讯产业、零售业、金融业等大量使用IT设备的产业。而且这些IT相关产业在"失去的20年"期间也实现了平均超过2%的增长。

  基于这种认识,政府设定的实际增长2%的目标,可以通过支援IT相关产业增长、在其他产业推进网络化和IT化来实现。按照这个增长计划,知识资产投资的积累比有形资产投资更有效。

  实际上,增长战略中列举的许多项目(强化人才、推进创新、扶持新企业、医疗设施的网络化)都需要知识资产的积累,但该战略对"投资"的认识比较薄弱,在这里也发生了旧瓶装新酒的错误,试图以基于旧思维的具体政策实现新产业结构。而且备受关注的就业改革,也试图在原有的劳动市场观念下构建新的就业制度。这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的另一个代表性事例。

  增长战略应提出与日本经济方向一致、并基于大胆解放思想的政策,其中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还包括知识资产在内的更全面的搞活投资政策。

  现行国民经济计算的民间设备投资中包括软件投资等一部分知识资产投资,所以有形资产和知识资产的总投资额大约为近100万亿日元。如果从2014年起,包括2%物价上升率目标在内,可以连续7年保持6%的增长,到2020年时经济整体的总投资额将达到近150万亿日元。即使达不到美国那样知识资产投资超过有形资产投资,但是否可以考虑把知识资产投资提高到与有形资产平分150万亿日元的目标。

◆◆◆

  由于知识资产投资比有形资产更依存于企业的内部收益,因此要搞活知识资产投资就需要减少法人税。不过在当前,应扎实地实施"日本复兴战略"中记述的各种政策,并在知识资产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方面,以国际部门和研究部门的劳务费为对象,采取与有形资产投资减税相同的对策。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应像OECD报告提出的建议那样,在企业财务方面,努力推进知识资产的公开制度。在税制上对扶持新企业政策和知识资产给予优惠时,也需要这种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可以称为宏观经济业绩报告的国民经济计算,近年来也正在逐渐向纳入知识资产转变,这是试图正确评价对经济整体业绩做出贡献的知识资产。因此,在企业层面也应推进对知识资产的评价。

  政府似乎准备在今年秋季以税制改革为中心再度讨论搞活设备投资的对策,笔者期待这一次能制定出新瓶装新酒的战略。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3年6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7月2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