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年来经济的讨论

6 规制改革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6 规制改革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之所以财政运作中心的景气对策不见成效,经济长期低迷,景气不能恢复,其根本原因或许在结构问题上。持以上这种看法的人不断增加。普遍认为在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有关放宽规制的争论高涨,是因为在经济过剩的前提下落后于时代的规制措施剥夺了日本经济的活力。

  尽可能地减少规制,施行自由竞争,这将增强经济的活力。这种观点任何人都能够接受。

  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中,“减少限制,各行各业都应该顺应民间的喜好”这种意见强硬起来。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与其考虑制定政策,倒不如让“政府无所作为”反而更好。

  但是,这种想法里存在着两处陷阱。

  其一,由于管制放宽使经济的供给结构更有成效,所以可以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但是不一定能够解决短期的不景气问题。

  其二是即使放宽管制也不一定能够消除制度上的不合理。特别是这一点,看一下不良债权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当初认为,不良债权问题在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会自然消除。然而,由于会计制度、银行破产制度的不完善,不良债权的处理问题毫无休止地延续了整个90年代。

  此前政府是采取回避对不良债权的干涉这一做法,但其结果是,90年代末期不得不采取诸如以官方资金作为资本投入、当局严加检查等实质性的强化管制的手段以求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放宽规制、或者是管制改革就好比是为了增强经济体质而配制的一剂中药,它对治疗当前的疾患(经济不景气)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毫无疑问今后规制改革将日趋重要。摆脱不景气的困扰已经渐渐临近,下一个课题便是要提高长期的社会活力。

  然而,在对规制改革却还存在着强烈的抵触。最大的争论焦点就是社会性管制的问题。

  有解释说,医疗、教育等的社会性管制是为了追求不同于经济效率性的另一范畴的价值而存在的。例如,医疗管制是为了帮助保护“一个人的人生”;农业管制是为了帮助保护“食品的安全”;教育管制是为了帮助保护“儿童的成长”而存在的。

  反对放宽社会性管制措施的理论所提出的争论焦点是“尽管放宽管制的手段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难道就一定要采用这种手段去破坏作为社会应该保护的东西吗?”

  倘若要在经济效益和生命及安全两者之中选其一的话,后者确实重于前者。

  但是,将争论建立在“非此即彼”的二者择一的基础之上是错误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及安全等,在价值上其实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例如,就医疗改革而言,无视患者利益而一味削减成本,其实并不是正确的管制改革。在把尊重生命作为一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去除现行制度中存在的浪费和缺陷,最大限度地增加医疗拯救生命的数量,这恐怕才是依靠规制改革提高效益的宗旨所在吧。

  什么是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应采用何种手段?一种冷静的、脱离毫无建树的二元论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

※原载于2004年4月16日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2004年4月1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