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年来经济的讨论

5 零利率和日本银行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5 零利率和日本银行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应该由日本银行采取金融缓和措施来解决!”。现在,这一理论不仅得到了日本民间经济学家的认同,还得到了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宏观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

  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美国中央银行的联邦储备制度遭遇惨败,而上述理论正是从这次失败中得出的教训。在危机初期,通货紧缩加剧、银行破产频发,联邦储备制度紧缩银根,结果导致了越发不可收拾的严重经济危机的大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给现代宏观经济学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教训。可以说这个教训深深地刻在了现代经济学家的头脑里。所以,当日本出现通货紧缩、银行危机频发时,美国的宏观经济学家就特别指出:“不要忘记那次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作为中央银行,一定要为恢复经济景气想些办法!”

  但是,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与现在日本的长期经济不景气,在金融政策的环境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就在于,现在日本的名义利率实际上已经为零。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的金融缓和政策多以下调利率为主,但是,如果名义利率已经为零,那就再没有下调利率的空间了。虽然日本银行很想在恢复经济景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使用常规手段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方面,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不同。美国当时的利率是正数,因而联邦储备制度可以使用调低利率的手段。当时联邦银行遭到责难的理由是“在可以通过调低利率来恢复经济时却没有那么做”;而现在的日本银行却是“想做(下调利率)也做不到了”,所以不能同美国一样遭受指责。

  在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中,将名义利率为零的状态称为“流动性陷阱”,即作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缓和政策已经丧失恢复经济景气的能力。在这种流动性陷阱的状况下,政府的财政政策要比中央银行的金融缓和政策更为有效。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日本银行“一定要采取措施”的意见仍很强烈,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贷款过度增加,财政政策已无法继续维持现状。政府的政策已经到了极限,也就只好要求日本银行无论如何也要有所作为了。

  近年来,为这种现实所迫,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即便是零利率也可以通过金融缓和政策来恢复经济”的理论,并依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如果能通过金融政策使国民看到通货膨胀的征兆,就能摆脱通货紧缩。

  可是期待通货膨胀的操作性以及零利率下政策的有效性都还不确定,这些理论很难与当今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仍处于发展阶段。

  为了炮制期待通货膨胀的理论,有关政策方案主张:“日本银行应该持续购买公司股票及土地,直至取得成效。”但是如上所述,这种“直至做到出成效”的方案无法得以反证,所以不能说是合理的。

  依靠通货膨胀来解决问题,同将不良债权的损失以赋税的形式平摊给全体国民的做法没什么两样。如果想把失败的责任问题弄得模棱两可,那么通货膨胀会是个好办法。通货膨胀政策如此受欢迎,不也恰恰是基于这一背景吗?

※原载于2004年4月15日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2004年4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