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年来经济的讨论

4 通货紧缩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4 通货紧缩

  最近在经济学界讨论最激烈的话题,恐怕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了。

  日本的通货紧缩,如商品批发价格下降等现象,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说起“通货紧缩”这个词,现在几乎被当作“不景气”(商品销售下降,失业及企业倒闭增加)的同义词来使用。而更有人主张“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经济长期不景气正是由于通货紧缩所致。”

  然而,物价的下降并不一定会导致经济不景气。

  在90年代前半期,人们认为日本经济的高成本结构会引发很多问题。而物价下降就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素质得到改善的结果而广受好评。很多人都断定“价格破坏”对于日本经济是一剂良药。由于地价回落,使得人们能以较低价格购入质量优良的房地产。必须承认正是由于通货紧缩的发生,才使得日本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最近一名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过去100年里,在主要国家发生的73次通货紧缩(不含世界性经济危机)当中,伴有经济不景气的只有8次。

  那么,如何看待“通货紧缩恶果论”的主张呢?

  90年代末以后,通货紧缩的螺旋式上升理论被大肆宣扬。物价下降使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利润减少又使国民收入降低,从而使商品销售越发困难。结果导致物价进一步下滑,陷入恶性循环。由此得出结论,正是通货紧缩才导致了经济的不景气,所以若想恢复经济,必须遏制通货紧缩。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恶果论”。

  这种理论看起来通俗易懂,但总觉得有些不合理的地方。

  打个比方,随着物价的下降,买家就会增多,这样交易量就会增加。而当买家所持的资金固定,而物价降低时,相同资金所能够买的商品的数量就会增加,这样就会使企业的利润有所增加。根据统计,有些企业产品价格下降,利润反倒增加了。这说明通货紧缩并不一定会导致经济的不景气。

  当然,也有通货紧缩无法控制的情况。这一般都是由于企业、银行保有过多的贷款所致。通货紧缩的不断发展导致贷款的实际负担越发沉重,最终使经济活动严重收缩。比如,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债务通货紧缩。

  债务通货紧缩的螺旋式上升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通货紧缩独自造成的,而是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与通货紧缩共同造成的。必须看到,银行不良债权问题及其相关的结构性问题构成了这一恶性循环的核心要素。

  “不景气是由通货紧缩造成的!”这一论调这些年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及评论家的追捧。这与参与讨论的人的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呢?如果把通货紧缩看作是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唯一原因,那么就可以认为不良债权问题与不景气没有关系,也就没必要讨论导致银行不良债权的责任问题了。银行以及企业也都成了通货紧缩的受害者,即使它们不做任何努力,也会从政府以及中央银行那里得到救助。

  当然也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对“通货紧缩恶果论”进行冷静地分析。但受到这么多人如此热烈地追捧,恐怕是由于这一论调可以让任何一方都坦然接受吧。

※原载于2004年4月14日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2004年4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