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年来经济的讨论

3 景气对策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3 景气对策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利用公共事业等实施财政方面的景气对策。据说事业规模总额已经超过了100万亿日元。

  90年代以后,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实施景气对策,因此,一遇到萧条,便从财政上做文章已经成了日本人的常识。但是,如今的景气恢复,却是在没有实施特别巨大的财政行为时自然而然地出现的。

  那么,在萧条期间采取景气对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财政政策是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基础的。当因萧条而导致物品卖不动的时候,如果政府增加公共事业,进行采购,就能够减轻萧条的负面影响。而且倘若政府的采购量非常巨大,它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民间经济也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这种观点曾经是日本萧条对策的主流。

  而且,如果从这种“抛砖引玉”论的观点出发,只要实施一、二次这样的财政措施,便应该产生足够的效果。

  实际上,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便立刻采取景气对策的政策当局者也认为“必要的景气对策充其量就是一、两次”。

  然而,现实却是财政措施的效果一旦减弱,经济增长便会急剧下降的不断反复。结果,政府不得不每年采取财政措施。

  这一事态显然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设想背道而驰。因为按照教科书上的设想,只要采取暂时性的“抛砖引玉”的做法,经济景气便应该自发地恢复。

  因此,认为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萧条并非一般的萧条,而是某种结构问题所致的观点占据了上风。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反对不断地依赖于财政政策,而主张解决结构问题。他们认为财政政策充其量不过是“止痛”而已,要根治疾病,就需要施行结构改革这一手术。

  与此相反,主张实施财政对策的一方则希望一举实施更加巨额的财政措施。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如果财政政策的效果没有出现,就应在效果产生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地增加财政规模”。

  这一主张已经脱离了凯恩斯经济学的设想,从学术上讲恐怕很难站得住脚。

  本来“在产生效果之前应该不断实施”的主张让人无法辩驳,不管实施怎样的政策提案都能立足。比如,“在经济恢复之前只要不断处理不良债权便可”的主张是无法辩驳的。它可以作出这样的辩解:景气不恢复,是由于不良债权的处理力度不够。

  换言之,在财政政策没有奏效的现实面前,财政对策派不得不提出其非常勉强的理由。

  然而,财政对策论时至今日仍然很有市场。与其说它在经济争论中具有说服力,还不如说它反映了依存于公共事业的企业等的心声。此外,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景气的观点,在根本上也包含着日本人传统的“对上依赖”的意识。

  也许可以说,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在日本被断章取义地利用了,使日本人的政府依赖症正当化,并成为助长这种依赖症的工具。

※原载于2004年4月13日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2004年4月1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