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笔记

以民主实现和平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论述选举、结婚、犯罪等的经济学论文数量不少,同理,经济学还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现象的合理性。这次我将从这一观点思考国际政治问题。

  在最近的国际政治中,缅甸问题、巴基斯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等,这些事件鲜明地表明“民主化”是一大主题。

  有人认为,在今后与恐怖主义的斗争中,美国将组建类似伊拉克战争时那样的意愿联盟,再次采取快速灵活应对的模式。

  届时,将盟友召集在一起的共同价值观大概就是民主主义。民主化、民主主义今后将成为愈来愈重要的关键词。可以说已经迈入需要更加客观地、细致地分析民主化效应、影响的时代。

  在与民主化效应相关的学说中,冷战后倍受关注的就是一种叫做“民主和平(democratic peace)”的国际政治学说。简单地说,就是“民主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的学说(《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 Principles for a Post-Cold War World》Bruce Russett著,东京大学出版会)。关于这一学说,近年来已经进行过多次争论。

  如果这一学说真有道理,全世界都推行民主化对欧美、日本有利。并非“只因民主主义是一种好制度,因此也要向其他国家推荐”。如果别的国家实现民主化,民主国家自身卷入战争的危险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民主化对本国是有利的,对本国而言,促进对方民主化是合理的政策。

  实际上视民主化为真理的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心照不宣地以民主和平理论为前提的。

  民主和平的出发点是,从历史上看民主国家之间几乎绝对没有发生过战争这一事实。运用这一经验法则,民主和平论主张民主国家之间“理论上”不发生战争。这一学说所说的民主国家不仅实行议会制,还有言论自由等,是享有广泛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国家。

  作为防止战争的根据,提倡两种理论。

  其一是“结构模型”。在公开场合进行透明决策,这个民主主义特性能够抑制战争。而独裁国家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对其他国家疑心疑鬼,由于误解、先发制人的攻击引发战争。民主国家之间不容易陷入这样相互猜疑的局面,结果能够凭借谈判解决纠纷。这就是这一学说的主张。

  其二是“规范模型”。民主主义本来就不使用暴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是依据这种规范的政治体制。这一规范主要属于国内政治规范,但如果拥有相同规范的国家之间发生暴力战争,民主主义就被自我否定。所以这一理论主张民主主义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

  然而,问题是如果以强制性的民主化手段移植民主主义,能否造就和平国家。

  现在的伊拉克混乱形势严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也移植了民主主义,但却变质为独裁国家。

  拉西特(Russett)更重视规范模型,他认为,与表面的民主相比,让国民广泛地共享民主规范是民主和平的决定因素。

  即使如此仍然有问题。是国民首先具有和平的规范然后才使得民主制度扎根呢?还是先引进民主制度后使得和平的规范在国民中扎根呢?

  如果属于后一种情况,强制的民主化手段在实现民主和平方面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属于前一种情况,强制的民主化就没有意义。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分析国民与政府的关系结构。

  例如,独裁国家的政府不惜因战争造成国民死亡,变得好战;而民主国家的政府则不能这样做。另外在国民方面,或许由于国民之间的随大流意识,使独裁体制下的国民认为战争成本小,而民主体制下的国民认为战争成本大。例如,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就是如此。

  经济学的模型有助于分析这一问题。有的研究已经将政府与国民的关系比作垄断企业与消费者。进而在经济学界,有的研究基于代理人理论分析股东(国民)与企业主(政府)的关系,也有的研究使用博弈论分析社会习惯的形成。这些最新见解能不能使用呢?

  民主和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得以实现?使用经济模型的理论研究在构想现实的外交、国际政治的基本态度上或许会带来有益的启迪。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原载于2007年11月24日《朝日新闻》

2008年5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