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笔记

不断扩大的工资差距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在日本,收入差距问题(尤其是工资差距、“穷忙族”(Working Poor)问题)从前年起就沸沸扬扬,多数议论认为这是小泉时代的结构改革造成的。

  然而,综观全世界,欧美最迟在90年代,工资差距就已经是深刻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70年代以前工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但是以70年代为界,直到现在工资差距在继续扩大。在欧洲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趋势(德国的工资差距以前比较小,但近年来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这种趋势,或许日本的差距扩大也是由世界性经济结构变化的潮流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迄今为止平均主义的日本式经济体系抑制了欧美的差距扩大浪潮。但是不是日本也达到了极限,在晚于欧美20年后冲进了差距扩大的潮流呢?

  如果是这样,现在的差距问题就不是一个政权的政策路线导致的短期性问题,也并非更换首相就可以简单解决的吧?另外,如果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差距的主要原因,那么现在的差距问题也许是一个将持续三、四十年的漫长的经济问题。

  我们看看美国的差距状况。

  从70年代到80年代,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下降,劳动生产率也降低了。学历拉大了工资差距,低学历的劳动者工资下降,高学历者工资上升。进而在同年代、同学历者之间差距也拉大了。

  进入90年代,虽然低收入阶层的工资不再下滑,而中间阶层的没落越发显著。低工资和高工资收入者的就业机会增加,但另一方面中等工资收入者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者的两极分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近还有人指出,进入21世纪后差距进一步扩大了。据说最近几年医生、律师等4%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激增,其余96%的人群(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学历以下的普通人群)的收入有所下降。

  由于差距扩大,似乎美国也加深了对市场经济体系的不信任感。尤其是有更多人认为这一局面是全球化造成的,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全球化和支持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研究探讨的差距扩大原因主要有三条。这就是工会力量削弱、技术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和贸易深化(全球化)。

  然而,工会力量削弱与差距扩大的时期不吻合,贸易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影响力很小。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的普及等技术变化。

  一般认为计算机的普及剥夺了单纯事务性工作等中间阶层的饭碗,并且扩大了适应信息化者与不适应者之间的工资差距。

  世界性差距扩大的潮流向那里去?

  有一种观点认为差别扩大是技术体系剧烈变化时期特有的过渡现象。如果是这样,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过一个周期,今后工资水平可能再次趋于平均,差距可能会缩小。

  然而,对那些等不到那个时候的高龄者、中高年劳动者等弱势群体而言,作为对症下药的措施也许需要收入再分配政策(即便在美国,为了保持国民对全球化的支持,同样有人主张需要以再分配为主要目标的新政(New Deal))。

  但是,从长远来看,改变教育体系等社会制度以适应新的技术体系,才具有持久性地纠正差距的效果。例如,从19世纪到20世纪是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代,一旦适应制造业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无论谁都可以掌握工业化社会所必需的技能(读写、算盘、集团行动),缩小了收入差距。

  在向新技术体系转型的过渡期,只有一小部分人获得利益,差距因而扩大。但是如果技术体系普及并实现标准化的话,将迎来普通人群收入上升的局面。多数人接受的初等中等教育内容转变为与新型技术体系的需求相适应的内容,将推动这一局面的到来。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技能才适合未来的信息化社会?还有很多尚不清楚的地方。这一现象与19世纪人们无法预料20世纪会出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型制造业社会一样。

  这需要人们注意观察今后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善于从在信息化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个人、企业的行动模式中学习,提出新型教育体系的构想。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原载于2007年9月29日《朝日新闻》

2008年1月2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