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笔记

“通货紧缩的陷阱”?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如何摆脱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是自小泉政权时代起经济政策上的重大课题。然而,通货紧缩却没有结束的迹象。另一方面,原油、粮食等国际价格上涨引起食品涨价、出租车涨价成为话题。食品、出租车涨价增加了国民生活的负担,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有识之士,对此都不赞成。

  然而摆脱通货紧缩就意味着物价上涨,一方面提出摆脱通货紧缩的目标,而另一方面却反对出租车费用上涨,让人觉得自相矛盾。

  政府等的态度出现首尾不一致的原因在于针对为什么需要摆脱通货紧缩这一基本问题,理解上出现了混乱。

  对通货紧缩的一般看法(这是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观点)是当经济需求不足、供给的商品过剩时,物价下降,从而引发通货紧缩。就是说通货紧缩的持续是由于需求不足状态(亦即不景气)持续的结果。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不景气的结果,但是数年前众多经济学者、经济学家提出了通货紧缩是不景气的原因这一学说。

  日本政府、日本银行也认识到,为了结束不景气必须摆脱通货紧缩。从2000年起政府将“摆脱通货紧缩”纳入施政目标。

  根据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相关联这一设想,为了刺激需求,日本银行持续实行零利率政策以及其后的低利率政策。

  摆脱通货紧缩本来是作为结束不景气而提出来的目标。但是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02年2月经济景气开始复苏,超过伊奘诺景气的历史上最长的景气持续扩大。

  而且从去年年底开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发生逆转,并非需求不足,而是需求过剩的迹象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已经基本摆脱了不景气的局面。但尽管如此,当前仍然不能宣布已经摆脱了通货紧缩。景气已经连续五年回升,而通货紧缩却没有结束,只能说这是一大谜团。

  如果要刻意从现象去探询理由,或许最大的原因在于工资没有增长。虽说景气扩大了,但经济增长率却较低。而且由于此前的不景气,劳动者、工会的力量有所削弱,一直处于工资上涨乏力的状态。

  但是与美国经济相比,经济增长率低、工资不涨使通货紧缩持续的解释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与日本相比并无明显差距,均为3%多一点,但却有3%的通货膨胀。劳动者的立场也比日本更软弱。对比日美并无明显的差别,但却解释不了为什么日本的通货紧缩还在持续。

  或许应该转变一下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联动这一普通的经济学设想。需求不足已经基本上得到消除。尽管如此,通货紧缩却在继续,这是需求与供给处于平衡状态(均衡状态)下的持续通货紧缩。

  在均衡状态的经济下,“日本银行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这一期待在市场中蔓延,由此使通货紧缩持续。也就是说,对持续实行低利率政策的期待重新造成了通货紧缩。虽然这在经济政策的实际运营中令人感到陌生,但在经济理论界早就有人指出了其可能性。

  一旦经济转为均衡状态,实际利率决定于资本的收益性,因此变为正值。另一方面,根据日本银行的政策,名义利率被压制在接近零的水平。实际利率的定义是从名义利率中扣除物价上涨率所得的差。这样一来,如果名义利率接近零,而实际利率为正值的话,则物价上涨率就只能为负值。也就是说通货紧缩将继续。

  日本银行为摆脱通货紧缩越是推行低利率政策,在均衡状态的经济中,通货紧缩的持续时间越长。

  这样的“通货紧缩的陷阱”学说尽管与凯因斯经济学对通货紧缩的解释完全不同,但从分析均衡状态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却未必能够否定。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并非不景气,因此也没有必要摆脱通货紧缩。

  如果按照这一新的设想,为摆脱通货紧缩所需采取的政策正好与目前完全相反。尽管缺乏现实感,但也许应该考虑一下“为摆脱通货紧缩提高利率”这一政策。

禁止一切未经作者及朝日新闻社允许的转载、转发等侵权行为

原载于2007年6月16日《朝日新闻》

2008年1月1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