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就业人员跌破1000万人大关——应学习美国促进企业回归国内

滨口伸明
研究项目主任、教职研究员

  制造业的空心化势不可当,去年12月的制造业就业人数时隔51年跌破1000万人大关。安倍晋三政权的经济政策目标在于摆脱通货紧缩,实现扩大内需,带动工资上涨。就业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固然重要,但物价上涨是否能促进供给增加,劳动需求是否也能增加,是否能扩大新就业机会将是一个更重要的政策评估标志。

  有意见认为,制造业提供的就业不到服务业的四分之一,制造业衰退给整个就业带来的影响并不严重,但是从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

◆◆◆

  在下图中,笔者根据总务省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把2007年~2012年五年期间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减分为核心经济圈(关东地区南部、东海地区、近畿地区)和其他地方经济圈进行了统计,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就业人数变化作为新参与劳动市场和退出劳动市场带来的增减,以此区别于年轻人和老年人之外的经济形势影响所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减。

图:非第一产业的就业变化(2007年与2012年的比较)
图:非第一产业的就业变化(2007年与2012年的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总务省《劳动力调查》制作)

  具体来说,年轻人新参与劳动市场的人数为下述三组人群的总计:(1)2007年时20~24岁的就业人群在2012年成为25~29岁人群时增加的人数;(2)2007年时15~19岁的人群在2012年成为20~24岁人群时增加的人数;(3)2012年时15~19岁的人群中新增加的人数。另外,退出劳动市场人数的计算方法为:2007年时55岁以上的就业人群在2012年成为60岁以上的人群时减少的人数。本研究把从参与劳动市场的人数中减去退出劳动市场的人数作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增减",把2007年时25~54岁的人群在2012年成为30~59岁人群时的变化作为"经济形势影响带来的增减",在此,没有对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加以区分。

  在使用就业人员的年龄层、产业和地区这三个因素进行过滤后,观察到了下述情况:第一,制造业的就业人员由于经济形势影响而减少的现象,在地方经济圈也有发生,其规模与产业集中的核心经济圈基本相同。第二,制造业就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减少的现象,在核心经济圈更为显著。具体来看,在关东地区南部有39万人退出劳动市场,而参与劳动市场的人数只有10万人,差异很大。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尽管所谓的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已经进入了退休年龄,但填补空缺的年轻人并没有受到雇用。在制造业就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减少人数中,关东地区南部的比例达到核心经济圈整体的55%。

  第三,在核心经济圈,虽然制造业总计失去了80万人的就业,但服务业创造出了更大规模的就业机会。与此相比,地方经济圈的服务业没有能够吸收制造业失去的就业人员,直接受到产业空心化的影响,致使就业减少。

  基本上属于非交易商品产业的服务业,其营业地点与市场同在一处。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经济圈,如果吸引其他地区需求的交易产业衰退,服务业也得不到发展。在上图中,对于地方经济来说,作为另一个重要产业的交易商品产业的第一产业虽然被排除在外,但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状况也令人悲观。鉴于日本的经济结构已向服务经济转变,因此与其在地方经济圈的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不如促进人口向服务业就业机会较多的核心经济圈移动更合理。

  不过根据上图显示,核心经济圈的服务业创造出的就业机会只够填补该地区制造业所失去的就业机会,没有吸收地方劳动力,拉动全国经济整体的力量。正因如此,如果能够阻止制造业衰退,对于地方经济来说将受益极大。

◆◆◆

  在思考恢复制造业时,可以参考在脱离工业化时比日本更严重的在美国所发生的被称为"制造业文艺复兴"的制造业回归国内的现象。以前制造业的外流被称为"offshoring"(向国外转移),而现在的重返国内被称为"reshoring"(回归国内)。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供应链研究课题组实施的问卷调查,"回归国内"的原因可以列举出缩短到达市场的时间、"向国外转移"的当地成本升高、需要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等因素。

  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则列举了中国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的工资上涨、加强劳动管理导致劳资纠纷频发等因素。此外还指出,生产率原本就很高的美国工会改变了战略,为优先保障就业,接受了工资下降,而使竞争力增强。而且,由于新型天然气页岩气的增产引起的对能源价格下降的期待也成为制造业回归国内的原因。

  美国波士顿谘询集团2011年的报告《Made in America Again》(美国制造卷土重来)也令人深感兴趣。报告指出,由于原油价格上涨,国际长途运输费用也随之上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运输带来库存成本上升和无法迅速应对市场动向变化的弊端,重视大规模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加强了企业在市场附近进行生产的动机。

  不需要高价模具的3D(三维)打印机等,使低成本、多品种、少量生产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也可望降低"向国外转移"的优势,使生产接近市场。美国的"回归国内"工厂选址大多集中于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天然气价格相对便宜的南部各州,这意味着地方经济容易从中受惠。

◆◆◆

  从笔者的空间经济学专业的视点归纳制造业空心化的原因,可以举出三点,即国外生产费用低廉、国内需求疲软、从国外很容易进入国内市场。在各国生产费用差距缩小和国际物流费用上涨这一点上,日本和美国处于同样状况,日本也可以期待通过扭转日元升值,并使日元贬值成为常态,来使制造业真正回归国内。

  不过,日本与美国也有不同点。第一,除日元升值外,日本还面临着成本因素。日本并不拥有像给美国带来成本优势的廉价能源这一优越条件。相反,发生核电事故以后,能源成本上升。还有法人税率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日本制造业也有优势,从国内产业集群和东亚生产网络采购零部件很方便。我们应对日本制造成本方面的这些弱项和强项重新进行探讨,完善制造业回归国内的条件。

  第二,日本制造业空心化的原因不仅在于成本,还在于长期通货紧缩带来的需求疲软,因此尽快摆脱通货紧缩,从促进制造业回归国内的观点来看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有效吸收国外需求,积极争取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也非常重要。

  第三,随着需求的复苏,预计消费者的嗜好将从容易从外国进口的廉价且单一的产品向更高端化和多样化转变。因此,今后需要更具体的应对,国内生产的优势将会加强。迄今为寻求低工资而选择生产地点和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加强价格竞争的企业,需要把战略转向技术革新,高效推进产品差异化和多品种少量生产上。

  要想在日本实现"制造业文艺复兴",需要解决上述成本、需求和市场方面的课题。为了和地方经济圈创造就业机会相连手,应看清摆脱通货紧缩后全面均衡的经济复兴之路,产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建未来远景。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3年3月21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3年4月2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