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徳尓的货币——自由与文明的未来

罗伯特·卢卡斯教授的解决方案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与大萧条的类似性

  9月18日,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教授在公开讨论会上,对现在的美国金融危机发表了见解(注)。卢卡斯教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卢卡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大萧条时发生的银行挤兑(Bank Run)现象,其结果是货币消失。所谓货币,在这里是指金融机关创造的信用货币,在1930年代由银行存款,现在通过债权回购交易等事实上由短期借入资金发挥其功能。由于这些货币消失,经济活动大幅度恶化。此外,卢卡斯还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在缓解货币急剧缺失这个意义上,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与此相关联,有几个意味深长的论点。在讨论会开始前站着交谈时,卢卡斯先生说:"(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刚性是本次危机的重要原因"。在货币消失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卢卡斯先生的主张中,物价水平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是默认的前提。如果没有价格刚性,那么即使货币量减半,也只是物价和工资随之降低一半,实际上经济活动并不会恶化。物价水平的变化赶不上货币量的急速变化这一"价格的刚性",在危机发生的机制中,或许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从新古典派宏观经济学之父的卢卡斯教授口中听到具有凯恩斯经济学特点的发言,感到有些意外。

  另外,卢卡斯教授主张,为了防止发生危机,应引进保护结算体系的限制。之所以发生了与银行挤兑相同的现象,是因为与次级房贷相关的高风险金融资产进入了结算体系。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借进短期债务,向高风险资产进行了投资。他们的短期债务与(大萧条时期的)银行存款在同样的意义上都是货币,即结算手段,但是与大萧条时期的银行存款一样,都没有受到政府的保证等,只是把高风险资产作为担保。

  这种状况与1920年代银行握有大量高风险企业股份的状况相同。在1930年代,由于股市暴跌,对银行倒闭的担心高涨,存款人争先恐后地取出了存款。在本次危机中,也是由于次级房贷相关的证券暴跌,对金融机构倒闭的担心高涨,以至发生了短期债务的挤兑现象。因此,卢卡斯先生认为,正如大萧条后对银行加强了监管一样,现在需要对更广范围的金融机构(不仅限于银行,还包括与结算体系相关的所有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大萧条之后,由于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兼营银行和证券,所以银行不能再向高风险的企业股份投资。而且通过储蓄保险在一定金额范围内对银行存款加以保护。毫无疑问,几十年来,这些银行监管规则防止了大萧条再次发生。卢卡斯先生的主张是,对于构成现在的结算体制的金融机构,应实施同样的措施。

根据结算体系的参与度区别监管

  如果笔者的理解正确的话,卢卡斯教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如下构想:第一,把金融机构区分为"构成结算体系的金融机构(借进存款和短期债务进行投资的机构)"和"不参与结算的金融机构(只以自有资本(equity)为资金进行投资的机构)",对前者加以监管,不允许其向高风险资产进行投资(资本充足率规定也作为其中一环);第二,对于市场性的短期债务,在一定限额内,使用与储蓄保险相同的制度予以保证,或政府以某种形式进行保证。用这样的方法,恢复结算体系的稳定性,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如果把金融危机的本质视为"银行挤兑导致货币消失",那么这个解决方案是极为自然和直接了当的。在思考今后的金融监管规则时,卢卡斯教授的见解可以说是一个参照方案。

  但是,这种对政策的建议对于今后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否有益,还有非常值得讨论的余地,而且在实际操作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也还存在疑问。大萧条以后的监管规则,由于金融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模式的变化,偏离了金融业的实际状况,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被废止。笔者向卢卡斯教授提出了下述问题:即便使用金融监管规则把结算体系与高风险资产隔离开来,但是由于金融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构成结算体系的金融机构向高风险资产投资的情况,无论如何还是会发生的。

  卢卡斯教授的回答完全体现了他讲究实际的风格:确实如此,监管规则的框架迟早会被突破,泡沫或金融危机可能再次发生。但是,大萧条以后的银行监管规则带来了几十年的经济稳定,如果此次制定实施新监管规则,那是为了在今后一段时期(希望是几十年)稳定经济,从根本上说,比此更高的希求恐怕是不可能的。

  卢卡斯先生在做学问上也始终贯彻这种讲究实际的风格,把能做到的事情和不能做到的事情区分开,在确定能做到的范围以后,在该范围内再提出问题,导出精密的结果。在对金融政策的建议上,可以说也体现了这一风格。

  不过,卢卡斯教授的分析,对于怎样做才可以使在金融危机中消失的货币(信用货币)再生出来这一问题,没有做出解答。如果事先预告本连载的结论的话,笔者的看法是,这个问题与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相关联。

原载于2009年10月19日《周刊金融财政情况》

2010年4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