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还是衰退?推进新陈代谢,提高生产率

深尾京司
RIETI教职研究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失去的20年”期间,日本一直苦于需求不振。究其原因,不仅有通货紧缩、金融机构功能不全、企业的资产负债难以为继等导致的投资和消费低迷,而且还有低生育率老龄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广义的技术革新为基础的生产率和TFP)的增长长期停滞。这些原因致使7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持续的储蓄过剩问题恶化。

  对于日本来说,为了克服储蓄过剩的问题,需要恢复民间消费和设备投资。

  要想恢复消费,重要的是消除民间储蓄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需要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长期预期增长率,遏制为防备将来的意外支出而把流动资产留存在身边的防患动机以及资产的负面效应发挥作用。

  在21世纪最初10年由外需主导的经济复苏中,企业通过缩小雇用等为合理化和改善收益率做出了努力。结果,形成了没有就业的复苏(jobless recovery),导致消费停滞。要想恢复消费,必须通过扩大就业来降低家庭收支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投资方面,由于长年持续的资本积累基本上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因而导致了资本过剩,造成资本收益率下降。

  下图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企业设备金额(名义资本存量)得出的“资本系数”(数值越高资本越过剩)和显示企业从设备获得了多少收益的“资本收益率”(用GDP除以毛营业剩余得出的数值)的经时变化的日美两国比较。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日本形成对照,一直以生产率上升为主导,而非资本积累主导,资本系数下降,资本收益率呈上升趋势。日本的投资之所以低迷,极有可能起因于这种长期的资本过剩。

图:日美两国的资本系数与资本收益率
图:日美两国的资本系数与资本收益率

  与其降低实际利率,无益地刺激投资,不如通过提高生产率,或恢复国内选址的优势,提高投资预期收益率。扶持积极参与有益投资的企业群,为扩大可持续性设备投资开创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

  90年代以前推动生产率上升的制造业在90年代以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尤其明显。另一方面,非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70年代以后就一直停滞不前。

  要想提高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需要什么?

  首先,从1990年以前,日本生产率高的企业生产扩大,而生产率低的企业生产缩小,经济的新陈代谢功能一直很低。要想解决这种功能低下的问题,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结构性的长期问题来处理,而不能仅作为泡沫经济崩溃后事实上已经破产的企业未退出市场的问题,或者起因于资产负债难以为继等暂时性的问题。

  而且,90年代以后,与其他各国相比日本起步较晚,对信息通讯技术(ICT)的投资少得多,金融体系难以催生创投企业。此外,对企业重组和企业内部培训等无形资产的投资低迷,短时劳动增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停滞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另外,在这些因素中有许多与劳动市场的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扩充社会保障网的同时,提高就业的流动性,消除正式员工与短时劳动员工之间不公正的收入差距等,推进劳动市场改革是当务之急。

  按照企业规模分别进行调查的结果,95年以后,上市企业等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反而高于90年以前,对于大企业来说,最多只是“失去的5年”。

  日本的生产率问题在于,许多中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停滞。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研究开发集约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差距从95年左右趋于扩大,这极有可能扩大了企业规模之间的差距。

  进而还可以指出,90年代以后,在制造业内部原本密切的交易关系变得疏远,这可能减少了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让。实际上,当其他条件为一定时,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子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小规模的独立企业。这是因为,子公司在企业集团内部可以享受来自总公司的技术转让。

  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假设生产率高的大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生产率低的中小企业的规模进一步缩小,新陈代谢就会加速,对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做出贡献。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

  进入2000年以后,受经济复苏和削减成本的影响,大企业的现金收入迅速回升,但是这些收入并没有转向设备投资,反倒是年轻的独立企业和外资企业积极地进行了设备投资。此外,大企业的子公司虽然扩大了雇用,但是对设备投资却依然消极。

  关于大企业没有积极进行设备投资和扩大雇用的原因,可以举出下述几点:第一,多数大制造业企业已经成为跨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推进了向国外转移生产。

  第二,大企业在日本国内也力求削减劳动力成本,把雇用转交给子公司,而在自己公司内部进行了裁员。由于核电事故发生后,电力供给不稳定,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受到搁置,制造业向国外转移极有可能进一步加速。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率都停滞不前。比较年轻的企业、积极从事出口和研发的企业,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有卓越的表现。

  笔者在最近的论文“寻求日本经济复苏的动力”(与日本大学权赫旭副教授合著)中,使用覆盖整个日本经济的企业统计调查的企业层面数据,对什么样的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创造就业机会的动力是以服务产业为中心的增长产业中的年轻独立企业和外资企业。

  在美国也同样,使用统计调查局的企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的最新研究,得出了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因素中,企业年龄年轻非常重要的结果。在通讯、金融和保险、服务等产业,年轻企业所占就业比例之高超出预料。

  通过放宽限制规定等,为新参与市场的优良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创造环境,只要具备了正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条件,就极有可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陈代谢。

◆◆◆

  由于大企业在日本国内对设备投资和扩大雇用比较消极,因此要想提高日本的生产率增长率,在政策上就需要把希望寄托在比较年轻,成长余地大,积极推进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群。

  不过,扶持所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为生产率低、长期停滞不前的企业延长寿命是不可取的,应整顿环境,最终依靠市场机制选拔和扶持年轻企业。

  可以考虑只限定支援企业的国际化和研究开发,在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把政府采购的一定比例,分配给中小企业,以竞争的方式决定供货企业。

  如上所述,提高劳动市场的流动性也可以通过新参与市场的企业确保有用的人才,或者在失败时降低退出市场的预测成本,从而促进新参与市场,因此有助于扶持有前途的年轻企业。

  作为对研究开发和国际化滞后的中小企业的支援,并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扩大和充实促进从大学向地方转让技术的日本版贝耶-多尔法案(Bayh-Dole Act:加强产业技术能力的法案),使中小企业容易获取新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1年7月27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1年10月19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