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地区联手,掀起“知识复兴”——集结与创新的推动力

藤田昌久
RIETI所长、CRO

空间经济学的观点

  我专门研究以城市、地区为切入点的地域经济学。以前,涉及地理空间的经济学包括涉及国与国关系的国际经济学、将特定国家划分为几个区域开展研究的地域经济学、分析各个城市的城市经济学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界的含义非常淡薄,像以往那样细分到个别的学问已经不能完全把握现实的巨大发展状况。于是,为了站在更高的角度构建统一的理论,一种叫做"空间经济学"的新学问应运而生了。

  在空间经济学看来,财富、人员、企业等所有方面的"多样性"显得重要。并且以财富的生产、信息和知识的创造等从事各种活动的"规模经济"以及运输财富和信息所需的"运输费用"这三个观点为基础,对经济进行分析。IT革命在"通过互联网将庞大的信息瞬时传输到全世界"这一意义上,从广义来说降低了运输费用。当然IT的发展也为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地球规模的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组,这更是自不待言。

  看一看地图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创造了"城市",在这样的集结中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美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但是大部分经济活动仅仅在相当于国土面积百分之几的城市地区进行。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汇集了3000万人口,集中了国内生产的大约三分之一。

  一个城市要么具备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条件,要么因历史的偶然因素而形成。于是当这种集结发展到某种程度时,集结又招来新的集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使城市不断扩展。这种集结力是由前面介绍过的"财富和人员的多样性"、"规模经济"、"财富和信息的运输费用"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培育起来的。不久,一旦城市形成,其自身开始发挥冻结效应,这就使得城市具有永恒性。

  也就是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越聚越多,自然而然地使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即使是供应非常特殊的消费商品的生意,也能够通过"规模经济"确保利益,使生意得以维持。如果消费者增加,会产生一种吸引效应,吸引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商品的生产者。供应的消费商品品种越多,对消费者越有利。所有这些构成"正反馈(循环关联作用)",消费者和生产者持续增加,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城市也促进知识创造。新知识原本是拥有不同信息的多样性个体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地开展交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或者在其它信息的刺激下激发出想象力,才得以诞生的。正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样,由"知识的外在性"促进了创新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美国的创新竞争力之所以明显,就是因为在开拓性国家的历史背景下,聚集了非常多样化的知识型劳动者。

作为智力集团的城市国家

  在考察城市如何创造知识时,首先分析一下14世纪至16世纪以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为中心在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是很有意义的。

  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几个城市国家,在众多领域迎来了可称作"知识爆炸"的时代,为数众多的伟人像灿烂群星一样涌现出来。文学家但丁、薄伽丘,万能天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驾船环游世界的哥伦布、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巨人。其中,由于航海技术、陆路运输等运输技术的发达,活版印刷的发明,使"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运输费用"大幅削减,对城市的发展发挥了极大地作用。也就是说,随着欧洲地区间以及欧洲与相距遥远地区的贸易极大繁荣,保险、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商人阶层。

  在此应予关注的是,由于经济的集中化、经济的规模化效应,特定于某一产业的"城市国家"迅速成长起来。例如佛罗伦萨共和国成为金融城市,威尼斯共和国成为海运城市,达到鼎盛繁荣。作家盐野七生先生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国家定义为:"由一群无土地而有头脑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的智力集团",即便与当代的世界大城市对照,也可以说是意义非常深刻的见解。这样,高度发达的多个城市国家在政治、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相互抗衡。由于竞争原理发挥作用,开展友好竞争共同发展,这一相辅相成效应使得文艺复兴越发灿烂辉煌。这就是由于"运输费用"降低,使欧洲内部相互往来,活跃在各城市的人们的"多样性"带来的最大成果。

搞活地方城市开拓未来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倾注全力追赶欧美的历史,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为了尽快赶上欧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将通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东京,创立了政府机关和大企业。在这些历史功绩下,199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增长到OECD国家第1位的水平。然而自那以后名次逐步下滑,到2005年已经跌落到第14位。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为追赶欧美而建立起来的"模仿好的东西,并进一步改善"这一日本式体系在达到顶峰后便失去了模仿对象,因而不再发挥作用了。

  以前一直处于日本经济中心地位的制造业加快了向中国等亚洲各国的转移,如今已经进入依靠成本竞争无法取胜的时代。如此一来,作为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是要适应"知识时代",以与美国、欧盟等发挥各自长处的形式,使日本成为世界级的"创造知识的场所"。

  而这里面临的问题是过于极端的"东京一极集中状态"。虽然我曾经讲过城市集中的优点在于拥有不同知识的人们之间能够开展交流,但由于一极集中状态长期持续,使得共享的知识臃肿,反而陷入难以产生新知识的状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各地方城市需要建设知识集结场所,将其作为平台构建区域独自的"创造知识的场所"。在东京之外的各地,如果多样化的知识相互撞击,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知识的可能性应该很高。

  届时,各个城市都必须拥有智能集结的大学,作为创造知识的核心。在美国,学生以低廉的价格将脑力劳动提供给风险投资企业,成为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巨大动力。前面我已经提到知识的外在性,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的存在价值非常高。

  但是,大学自身也存在问题。目前的状况是,不光国立大学,连私立大学也为了得到文部科学省的表彰而努力全面满足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不得不说这一行为与东京一极集中的价值观没有任何区别。为了使大学凭借知识产生创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系,使各大学能够进一步发挥个性和多样性。

  此外,地方大学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地区的合作。例如在京都等地区,在大学与民间的合作方面有一定的传统,尽管京都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却具备支持知识创新的气氛。我想京都这座城市的活力正来源于此。

  至于今后的日本,各城市应该在加深大学与地区合作的同时,构建具有丰富地区特性的知识集结地。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多样性,我想将来能够成长为引领世界的"创新场所"。开拓日本未来的关键在于全日本的地方城市要掀起一场"知识复兴"运动。

Nasic Release,Vol.16,Spring 2008

2008年2月2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