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制的局限与中国人民币的崛起

伊藤宏之
客座研究员

  现在,正在对如何改革战后布雷森体制建立以来的国际金融体制展开讨论,现行的美元统治地位成为众矢之的。美元本位体制果真能够继续保持现状吗?或者世界第2经济大国中国的人民币取代美元的体制可行吗?

国际金融体制的3个问题

  首先,现有国际金融制度存在下述3个问题。

  第1,在现行美元本位体制下,货币发行国美国的经济容易陷入不稳定状况,而且存在把世界经济卷入动荡的风险。由于市场规模大、使用方便的美元资产被海外投资家和世界各国央行所喜好和保存,因此对于美国政府和企业来说,可以从比较廉价的市场借入,像2000年代中期那样引发泡沫经济和崩溃可能会卷土重来,并把全世界经济卷入风险。

  第2,这个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信用度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用本国货币从海外筹集资金,因此倾向于使用主要货币、尤其是美元对外发行公债。其结果,美国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本国的金融状况,无法采取独自的稳定化政策。例如,现在美国将于近期上调利率,资金可能返流美国,造成发展中国家资金枯竭,在美元升值的压力下,本国货币一旦贬值,就会加重以美元结算的债务偿还负担,引起宏观经济动荡等问题。

  第3,现有体制没有反映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构成布雷森体制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至今仍按照1940年代的国际政治实力平衡分配投票权,没有给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即所谓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符合其经济规模的发言权。

  其结果,在构建了美元绝对地位的现行体制下,虽然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引发了金融危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投资家和各国央行都把使用方便的美元资产作为"避风港(Safe Haven)",反而更加深了对美元的依赖,依赖美元带来的不稳定性也继续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开始努力构建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的独立体系。中国通过危机体验到,对于希望在经济、外交、军事方面获取霸权的国家来说,在金融方面只能追随竞争对手国家的金融政策的现状是一种屈辱,最好能构建以本国货币为中心的体系。

  2009年以后,中国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从开放以人民币结算贸易开始,于2010年起开放人民币对外投资,在2011年以后港沪通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进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案之一,中国开始强烈要求把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并列为主要货币,把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开始摸索如何获得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有人期待,如果人民币成为与美元、欧元并列的主要国际货币,就会像Eichengreen(2010)主张的那样,出现一个"多货币金融体制",关键货币发行国之间通过互相监督财政状况,或许可以实现世界经济整体的稳定。

什么是国际货币

  那么所谓国际货币是什么呢?

  第1,"汇兑市场的交易规模"大;第2,"在贸易中用作结算货币"的比例高;第3,作为"世界国债市场发行的货币"被频繁使用;第4,作为"央行外币储备"的数量多;总之,作为主要媒介在各种市场被用于交易的货币被认知为国际货币。美元在所有市场均确立了压倒性地位(汇兑交易份额43%、贸易结算约50%、国际债券市场约70%),作为被认为门槛很高的主要储备货币也具有压倒性地位(约占65–70%)。欧元在所有的市场相当于美元的2分之1到3分之1,日元、英镑、澳元等第3位以下的货币份额远远小于美元和欧元。

  人民币从放开以后虽然交易和使用迅速增加,但是汇兑市场的份额在2013年时只占1.1%(世界第7位),在其他市场份额更低。在亚洲范围内也是美元依存度占压倒性优势(亚洲各国的出口平均90%以美元结算),使用人民币的范围还非常有限。

  那么,某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什么因素呢?

  一般来说,货币发行国越具备经济、贸易规模大,或宏观经济状况稳定等环境,货币在金融交易和贸易方面越被频繁使用。但在相反的情况时,美元等主要外国货币当然就会被选择为交易媒介。而且,在金融交易和贸易或外汇储备中选择货币的"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改变交易货币需要成本,因此一旦决定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就很难再改变。

  近年来,在金融全球化的进展中,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海外投资、市场对外国人投资的开放度等,作为决定贸易和金融交易的媒介货币的因素备受关注。如果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高或比较开放,该国货币在国内外的交易成本就低,就会被频繁地用于贸易和金融交易,外汇依存度也会下降。

  如果中国今后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对国内外投资家开放,人民币就可以在金融和贸易两方面增加分量,切实成为国际货币之一。但最大的难题是各国央行增持多少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如果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达到了与美元或欧元同等的水平,就可以成为多货币国际金融体制的关键货币之一。

美元本位体制今后仍将继续

  不过,Prasad(2013)认为人民币无法成为提供避风港的关键货币。从此次希腊危机也可以看到,通常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在紧急融资时,都会对陷入危机的国家附加相当严格的融资条件(conditionality),其内容不仅反映了紧急融资提供国的政治意向,而且反映了融资货币发行国的政治意向。也就是说,中国在用人民币紧急融资时,融资条件将反映中国的政治意向。但是考虑到中国今后仍将继续一党专政制度和决策的不透明性、随意性、或外交谋略,融资对象国可能忌讳和回避人民币背后的中国的政治意图。与此相对照,从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成熟度、决策的透明性、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的作用来考虑,美元很可能比人民币受欢迎。即使人民币获得了与美元同样的市场规模和便利性,但只要中国的政治意图不被融资对象国接受,美元的地位就不会动摇。归根结底,人民币能否成为提供避风港的关键货币,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外交问题。

  结论是,今后在"平时"可以有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货币体制,但在"紧急情况时"美元将继续是唯一能够提供避风港的货币。无论是积极的选择还是消极的消元法,美元本位体制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015年9月2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