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网络"的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中是重要的润滑剂。迄今在日本国内构建的网络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越境移动,正在国际上不断扩展。这种超越国境的网络在消除非正式的贸易壁垒(不履行合同、缺乏国际商务交易的信息等),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效果的研究与日本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许多学者对日本特有的"系列"企业与日本贸易结构的相关性给予了关注。初期的研究是因为怀疑日本国内形成的企业间网络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可能成为贸易壁垒(Fung,1991;Qiu and Spencer,2002)。针对国内网络效果的分析曾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盛行。从2000年以后,在日本企业加速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超越国境的"系列"企业网络促进贸易的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Baldwin and Ottaviano(2001)和Greaney(2003)从理论上证明,出售方和购买方属于同一网络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通过出口参与外国市场比较容易。其后,又出现了支持这个理论假说的实证研究(Head et al,2004;Greaney,2005)。
本文的目的是测算中间产品贸易中的网络效果。近年来,由于工序分工急速扩大,对中间产品贸易的网络效果进行分析越显重要。本研究针对在制造业中间产品贸易占有很大比重的汽车产业进行分析,测算了汽车生产大国(以下简称TPC: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网络效果。笔者将网络效果定义为"总部设在TPC的汽车制造商在海外增产带来的本国(即TPC)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在推算网络效果时引用了Anderaon and Wincoop(2003)型的Gravity model,使用了固定效果推算法。另外,分析时使用了由出口国(TPC6国)、进口国(49国)、汽车零部件(31种)和7年时间(2002–2008年)组成的面板数据。
网络增加了多少中间产品贸易?
|
|
|||||||||||||||||||||||||||||||||||||||||||||||||||||||||||||||||||||||||||||||||||||||||||||||||||
注:*表示在统计上具有非偶然性。 |
分析的结果显示出,许多汽车零部件贸易都存在网络效果。上表只使用2008年的数据,推算出了每种零部件的网络效果。如果系数为正值,在统计上具有非偶然性,就说明存在网络效果。在31种汽车零部件中,有23种可以确认存在网络效果。网络效果的程度为+0.11–0.61。此外,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无法列出全部结果,笔者推算了所有汽车零部件每年(2002–2008年)的网络效果。结果在所有年份都得出了正值并在统计上具有非偶然性的系数,网络效果的程度为+0.38–0.50。从这个分析结果可以做出解释,"总部设在TPC的汽车制造商在海外每增产10%,TPC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就增加4–6%"。
日本的网络效果比其他国家小吗?

Greaney(2005)通过实证证明了日本网络效果比其他国家大。然而使人深感兴趣的是,本研究发现日本的网络效果比其他TPC国家小。上图是网络效果的国际比较,显示出日本的网络效果与其他TPC国家的平均网络效果相比,小0.12%。另一方面,美国和瑞典的网络效果比其他TPC国家平均值大(分别大0.32%和0.24%),而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网络效果没有发现特别情况。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网络效果较小呢?日本由于国内的"系列"企业网络很强,因此在促进国际贸易的意义上,其结构很难发挥网络效果(而欧美国家的汽车制造商以全球为供货源,所以容易发挥网络效果)。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往往把在国内建立的坚固的企业间网络转移到海外。前边已经提到,日本国内的"系列"企业网络的存在,提高了在当地采购零部件的比例,降低了对进口的依存度。因此,日资汽车制造商在海外的当地法人,也把在当地采购零部件作为主要采购战略,包括从日本供货在内的全球供货源发挥的作用较小。
政策上的意义
在展望日本未来的贸易收支动向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点。总结迄今的实证研究,一般可以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增加本国出口的结论。例如,上游企业(比如汽车制造商)在海外开展业务可以提高下游企业(比如零部件供应商)的出口需求。不过,本研究显示,不应对这种诱发出口的效果抱持乐观,这是因为,日本企业通过把在国内建立的企业间网络转移至海外开展业务的特点,有可能使本国的出口被下游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替代。
本文是以Nishitateno, Shuhei "Network Effects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Evidence from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为基础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