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震灾后的重建——为了让“未来”改变“过去”

鹤光太郎
高级研究员

  首先,笔者向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遭受灾害的人们,以及正在进行灾后重建的人们表示深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从事经济分析研究的经济学家能够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自问自答,在众多遭受灾害和从事震灾后重建的人们至今仍在生死之间顽强地拼博着这一可歌可泣的事迹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如果在20年或30年后回顾"2011年3月11日"时,能够充满自信地回答:日本从那时起觉醒了,把震灾作为实现新飞跃的巨大动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么就能够用"未来"改变"过去"。我认为,描绘这种通向"未来"的宏图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如果像大地震这样的危机能够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那就应该称其为"觉醒效应"。例如,在金融危机时,市场恢复了原有的规律,经常有人称其为"wake-up-call effect",即发生危机带来的"觉醒"效应。此次大地震带来的"觉醒效应"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日本是一个整体"这一归属感。这几年,笔者通过分析非正式就业问题深切地感到,非正式就业问题使长期以来为日本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性做出贡献的"社会一体性"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如果对此置之不理,日本将失去巨大"优势",笔者对此一直抱有危机感。以此次大地震为转机,日本人的归属感似乎得到迅速深化。而且,近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薄,甚至出现了"无缘社会"这样的词语。但是,当我们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东北地区受灾群众的情况时,最深切感到的正是家庭和地区那种牢固的纽带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是"日本只有顽强拼博"这一精神准备。很久以来,"顽强拼博"这句话只出现在奥运会等体育竞赛中。富裕生活使"不顾一切地拼博"变得非常"土气"了。但是,在没有资源的小国日本,"人"是唯一的宝贵财富,要想维持并提高生活水平,只能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天更"顽强拼博",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改变。而且,由于日本自古以来就经常遭到地震和台风等灾害的袭击,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冷静、敢于面对现实的态度,同时,还造就了具有跌倒了再爬起来,一切向前看的性格,因此出现了受灾群众的话反而激励了我们的现象。

  在考虑此次震灾的影响时,通过与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了损失规模以外,还有下述两个根本的不同:(1)由于核电站的事故,供电问题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有可能成为经济供给的制约;(2)遭受海啸冲击的地区需要重新建设社区。因此,集群的优点与受灾群众对已经熟悉亲近的家乡和职业的深厚感情之间会产生不能两全的矛盾,需要妥善处理。

  在充分理解此次大地震的影响特点,描绘灾后重建的蓝图时,关键依然是财源问题。为了震灾后重建,在短期内至少需要筹备十几万亿日元规模的财源。这种大灾害的财政支出的性质与战争费用相似。宏观经济学和财政学的观点指出,战争时的年度支出如果试图全部依靠增税来解决,以此维持财政均衡的话,税率会在短期内上下剧烈波动,使资源分配的扭曲增大。从这种观点来看,一般认为应采取"征税平均化",尽量保持税率稳定,对于支出暂时增加,应发行公债来解决。

  但是,从最近各国大灾害(澳大利亚洪水、美国飓风等)来看,似乎以削减年度支出和暂时增税的方式筹备财源的事例反而很多。这可以推测为当发生大灾害时,由于"觉醒效应",国民的归属感和同情他人的助人为乐感情会加强。结果,如果全体国民感到危机时,就比较容易接受削减年度支出和增税。考虑到日本的情况,尤其是财政状况极端恶化,大幅度追加发行国债非常困难。

  在增税方式上,已经有人提出建议,新设对使用能源和电力进行征税的震灾后重建税,或对所得税实施有时限的增税等。但是笔者认为,震灾后重建需要相当巨额的费用,国民应以"平摊"的方式分担。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笔者建议增加消费税。这种做法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灾区。首先可以考虑,对灾区也同样增税,但另一方面,尽量从简实施退税。另外,如果把灾区作为"特区"对待,在灾区不对消费税实行增税的话,经济活动就有可能发生地理上的扭曲。不过,如果这样做能够活跃灾区的经济活动的话,就可以认为是有益的。总之,无论哪种做法都存在着制度上的课题,应解决课题予以实施。即使实施消费税增税,但是如果国民从劳动者的立场不断提高生产率,增税向价格转嫁就可以缩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民"顽强拼博"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高消费税解决灾后重建的财源问题这一思路的基础,当然是出于不能让目前正在探讨的税收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失败,相反应视其为推进改革的机遇这一强烈的愿望。之所以需要进行税收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纠正代际的负担差距。我们必须以"想方设法帮助受灾群众"的强烈心情,同样对待还没有出生就已经注定要背负"巨额负担"命运的未来世代。即使把消费税增税最初大约三年部分的税款用于灾后重建,其后用于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纠正代际的负担差距,现在正需要有这样的连续性思路和对策。要想以"未来"改变"过去",打开通向"未来之门",决不能从税收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后退半步。

2011年4月1日

2011年4月1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