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经济和金融的国际性紧张局面仍将持续

后藤康雄
RIETI高级研究员

在金融方面2010年是历史性的一年

  2010年在经济方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成为重要的一年。在货币政策方面,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接连出台了“非传统性的货币政策”。用粗暴一些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了日本银行购买股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房地产(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时代。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在占据发达国家一隅的欧洲各国,政府债务信用危机突然显现,尤其是希腊,陷入了实际上的财政破产。

  问题还不仅限于发生了这样的重大事件,而且这些事件还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摩擦。经济形势严峻的发达国家虽然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不但没有改善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状况,而且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投机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商品市场。特别是向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新兴国家(中国等)投资,不必承担太大的汇率风险就可以从差价中获取利益,因此投机资金流也容易加速。这些投机资金使新兴国家的经济和资产市场加温,在以中国为首的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已经达到危险的水平。于是,围绕货币政策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不过,新兴国家一方也并不处于可以责难发达国家的地位,新兴国家一方的固定汇率制度已成为促进国际投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国,至今仍采用把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尽管逐渐增加灵活性)。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已经在全世界成为争论的焦点。

  政府债务信用危机的问题也在世界上引起了严重对立。欧元区各国虽然统一使用欧元,但是经济状况却各不相同。有的国家政府债务信用危机问题突显,陷入了严峻状况,有的国家像德国那样,仍然保持着坚实的经济状况。即使是面临着政府债务信用危机的各国,其国内情况也各不相同。既然采用了单一货币,也就不得不采取相同的利率政策。但是应该按照哪个国家的情况来实施政策,对此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对立。发生对立的国家认为,如果不能采取符合本国具体情况的利率政策,那么经济坚实的德国就应该加强对其他国家的财政援助。

2011年基本结构也不会改变

  2010年在广义上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在世界上招致了许多对立。那么,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硝烟四起的状况呢?从每个个别情况来看,都可以指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此,笔者想指出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汇率政策,对立结构的一方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在新兴国家的经济影响力还较小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的对立并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影响力的加大,对立也越来越尖锐。尽管如此,只要资金流能够适度平衡地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国家就不会出现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新兴国家可以承接投资,为发达国家带来投资回报,而新兴国家也可以以国外资本为杠杆,实现经济增长。然而,当资金流失去平衡,发生了双方中的一方不希望发生的情况时,却没有一个政策性的机制来使双方互相让步。

  另一个造成世界经济混沌和对立的重要原因是美国泡沫经济破灭的余波。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美国的泡沫经济不断膨胀,到2008年秋季,以雷曼危机前后为分界泡沫彻底破灭。这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成为极大的负面冲击。由于各国采取了紧急救援的政策措施,看起来好像躲过了世界经济的危机状况。然而,虽然避免了最糟糕的局面,但是危机的余波并没有因此平息,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依然如履薄冰。在此一旦取消了政策支持,就有再次急速恶化的危险。发达国家一方,很难改变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状态。

  欧洲发生政府债务信用危机问题的间接原因,还在于雷曼危机后采取的财政和金融的全面经济刺激政策。为此,使原本规则就难以发挥作用的希腊财政进一步恶化,在西班牙等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膨胀。这就是在欧洲引起政府债务信用危机问题的来龙去脉。

  雷曼危机后的世界经济,经历了用“百年不遇”等词语来形容的急剧恶化的过程。各国都失去了从容应对的余地,政策方面的思考也转向国内,这也形成了使各种各样的国际政策进一步尖锐对立的局面。

  以上论述的背景原因,即新兴国家的崛起和美国泡沫破灭的余波,都不是可以在2011年消除的。新兴国家的影响力反而会越来越大。而且,美国泡沫破灭的影响估计也将继续存在。例如,回顾日本经历过的泡沫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膨胀了3~4年的泡沫在破灭以后,为善后处理却用了10~15年的时间。这虽然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是,美国要想从根本上处理好从2000年代初开始膨胀了4~5年的大规模泡沫,也需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

  从根本上来说,国际社会在冷战结束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秩序。2011年的国内外经济,预计在摸索新的国际体系中,金融和经济方面还将持续紧张局面。日本应如何立国定位,在世界坐标轴上不断思考日本经济这一视角非常重要。

2011年2月1日

2011年2月1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