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投资结构的变化
使全世界陷入经济衰退的雷曼冲击已经过去一年半,但是人们依然强烈地感到衰退,失业率也在5%左右徘徊,就业形势不见改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政府于去年底制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战略。在这个战略中,出于对2000年代前半期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复苏的反省,提出了保持内外需平衡的经济复苏方针。构成内需的主要因素有最终居民消费支出、民间设备投资和公共投资,其中公共投资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累积增加的政府债务而处于难以灵活运用的状况。因此,期待集中于最终居民消费支出和民间设备投资的增加。
关于最终居民消费支出,人们期待通过新设立的“儿童补贴”和高中学费实际上的免费等使消费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大幅度改变居民消费的动向,政策效果发挥作用需要时间,需要国民广泛认为长期以来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民间设备投资一直是日本经济周期的主要角色。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济复苏时期,设备投资的增加曾经发挥了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在2000年代前半期的经济复苏时期,主要角色却让位给了外需,民间设备投资显示出,在最近30年间的经济复苏时期增长率最低。
鉴于此,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田中先生与笔者在RIETI的工作论文(DP No.09-J-032)中,针对最近企业层面的大规模投资动向,探讨了设备投资结构变化的因素。在这里所说的大规模投资,是指在过去设备投资积累的资本资产中,设备投资比例超过20%的设备投资。我们使用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的“企业财务数据库”,找出除金融和保险业之外的上市企业的大规模投资,用所有样品企业的设备投资总额去除投资总额,计算出了其比例。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自1980年代以来,大规模投资的比例平均达到投资总额的25%;另一方面,从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数量比例来看,在1990年度,占样品企业整体37%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但是在2006年度显著减少,仅占10%。
在图1中,统计了设备投资在各企业分别计算出的资本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显示了大规模投资在资本资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大规模投资之外的设备投资比例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到1990年代为止,设备投资整体的比例变化与大规模投资比例的变化步调一致。这说明到1990年代为止,大规模投资的动向形成了设备投资的循环。然而进入2000年代以来,大规模投资下降,大规模投资之外的设备投资形成了设备投资整体的动向。大规模投资的动向可以分为两个原因:1)个别企业的大规模投资的规模本身扩大;2)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数量增加。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大规模投资下降的原因,不是由于每个大规模投资的规模缩小,而是由于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数量减少。
大规模投资减少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大规模投资减少了呢?一个原因在于,在非制造业中,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比例持续下降。进入1990年代以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非制造业,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比例都出现了减少的趋向,但是在制造业,前次经济复苏时期这个比例转变为增加,与此相反,在非制造业却依然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向。这大概是因为,在全球市场进行竞争的制造业,以具有优势的产品为中心,为增强生产能力进行了投资;与此相比,在依赖内需的非制造业,没有产生扩大设备的动机。因此,这种情况显示出,全球化带来的对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并不是大规模投资减少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设备投资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的企业和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后来的业绩进行比较发现,199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的企业,与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相比,在生产率和收益方面显示出了改善的效果。以前,一看到其他公司进行大规模投资,自己公司也跟着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所谓“横向攀比”的行为造成了设备过剩,导致了投资收益率下降。但是可以认为,1990年代以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企业,已经逐渐减少了1980年代盛行的横向攀比行为,改变了对决定投资的方向,也同时考虑生产率和收益方面的改善。企业投资的态度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的方向转变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使投资竞争减弱,促进内需变得困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不退回到“横向攀比”的投资行为,又在保持投资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大规模投资呢?
恢复研发新产品的欲望
可以认为,大规模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新产品和创造新市场。在日本,迄今主要起到这一作用的并非创投企业的参与,而是既有企业改换生产品种。在既有领域里已经建立了牢固地位的企业,通过利用自己拥有的技术研发新产品,有时跨越产业界限向新领域进军,来使自己的公司得到发展,同时提高了生产率。例如,已成长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其前身是纺织机械制造商,尼康公司利用照相机技术,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占据了世界市场的最大份额。如果这种各个企业改换产品种类的行为活跃起来,就会带来大规模投资的增加,并提高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根据目前川上研究助手与笔者使用《工业统计表》进行的研究结果,改换了产品种类的企业,销售额和生产率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改换产品的活力,在进入2000年代以来正在逐渐丧失。其背景是,1990年代后半期发生金融危机以后,日本企业通过整顿裁员,专门选定高收益性产品的“选择与集中”产生了影响。不过,如果只是过度采取防御性战略,则设备投资将只局限于在既有领域更新循环。
要想增加作为内需支柱的设备投资,必须从恢复以前那样不断研发新产品的欲望开始。不过,研发新产品需要培养新的人才和投入高额资金,只有在这种“人”和“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实现“物”的大规模投资。但是现在在日本,开发新人才的支出也停止增长,金融机构也对设备投资的前阶段过程提供资金缺乏经验,始终不改变谨慎的态度。日本不仅在具有传统优势的机械产业,而且在受到全世界关注的环保领域和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服务产业等,也蕴藏着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潜力通过大规模投资,把新产品投入市场,使消费者认识新产品,从而进一步产生出新的需求。要想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就需要有一个政策性措施对大规模投资的前阶段进行支援。笔者期待在此次经济增长战略中强调的培养人才和提高技术能力,能够带来具体政策措施,结出民间大规模投资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