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6月一时跌破1000点之后开始上涨。2007年7月30日达到4440点这一历史最高值。从市盈率(PER)等来判断,目前的股价已经达到泡沫的区域。实际上,正像股票交易帐户数急剧增加,数量超过一亿户所显示的那样,如果借用《金融狂热潮简史》的作者加尔布雷思的话说,中国的股票市场陷入了“狂热朝”之中。
股价飙升的背景
这次中国股价飙升的出现,是由各种不同因素造成的,如由于景气看好,企业业绩提高,企业所得税率将有所降低,加上国际收支赢余扩大带来过剩流动性,期待以证券市场改革为契机企业治理得到改善等。
首先,关于经济景气的因素,中国以2001年加入WTO为契机,经济增长加速,2003年以来,一直持续以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增长。而且作为税制改革的一环,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从明年1月起,将由原来的33%降低到25%。这些都将在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而在股价中反映出来。
关于流动性因素,中国以贸易为中心的经常项目收支与以直接投资为中心的资本收支都有大幅赢余。这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为了抑制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当局通过积极购进美元,卖出人民币的形式介入外汇市场。结果导致外汇储备与人民币供应量同时增多。由此而形成的“过剩的流动性”中的一部分要追求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因而投向股票市场。
过剩流动性也被看作是200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但股价的上涨与之相比晚了三年。这缘于大半股票由政府掌控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终于以2005年4月开始的“非流通股的改革”为契机开始得到纠正。在实施非流通股改革之前,国有股与国有企业间相互持股的法人股占已发行股份数的三分之二,却没有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以一般投资者为投资对象的流通股仅占剩下的三分之一。在这种制度下,由于持有流通股的一般投资者只能屈从做少数股东,因此无法监督作为大股东的政府所指定的经营团队,无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上市企业业绩很差,股价也长期低迷。
经过这次对非流通股的改革,建立了政府将以往大量持有的企业股票放入市场的体制。今后,政府所持的股份将逐步抛出,转移到民间手里,使民间资本持股比率提高,开创国有企业民营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企业治理的改善,进而对企业收益提高的预期就能够反映在股价的上涨上。
应警惕股票市场的泡沫化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因素,还不能充分说明现在股价的高水平。上海证券市场的市盈率达到了40倍,大大超过了纽约和东京的20倍左右的市盈率。正如这一现象所体现的,现在的股价高于企业收益。
另外,一部分中国企业在香港与国内的证券市场上同时上市,但虽然是同一企业的股票,平均来看国内上市的A股价格要比香港上市的H股价格高一倍。其中,蓝筹股的中国银行A股价格也比其H股价格高出近35%(2007年7月30日的价格)。本来,在分红、决议权等方面,如果是得到同等权利保障的股票,价格也必须一样。但是由于中国对资本的限制,国内市场与香港市场被隔断,于是形成了反映两个市场上投资者不同行情观的双重价格。现在,在国内市场中形成的股价大幅度超过海外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的香港市场上的股价,这意味着从海外的投资标准来看,超出的部分就是国内股价高出正常水准的部分。
应为泡沫的崩溃做准备
关于今后的预测,在短期内受个人投资者资金流入的支持,股价很有可能进一步走高,但既然股价已经远远脱离企业收益等经济的基本条件,就有必要注意跌落的风险。
如果股价暴跌,受其打击最严重的是在最近的高价位购买股票的小投资者。这有可能导致治安恶化、自杀率上升等社会不稳定,不满的矛头将指向没能防止股价暴跌的政府。
另外,如果进入股价的低迷时期,流入的资金也将减少,好不容易通过非流通股改革而得到恢复的资本市场就无法发挥筹措资金和承接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功能。
进而言之,正如日本的经验所示,随着泡沫的崩溃,银行部门的部分融资无法收回,不良债权比率的上升将会造成惜贷。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为了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已经花费了巨额政府资金。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陆续接受外国金融机构的巨额出资的情况下,以政府资金来救济这些银行,从政治上来说,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今年2月27日发生在上证市场的股价暴跌8.8%,引发了全世界股价同时下跌,人们对此依然记忆犹新。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情况今后不再发生。一旦发生,努力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形象将会受损。
泡沫总是在破裂之后才证实其存在。而且正如泡沫在很多国家中不断重复,人们是很难从历史(其中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历史)中汲取教训的。如果无法遏止泡沫的膨胀,那么至少也应准备好崩溃后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