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的目光

泷泽弘和
经济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最近,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会导致不平等的贫富分化社会为由,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弊端"的观点比较流行,认为现在日本的改革是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基础的,并且断言全球化主义的潮流就是世界的美国化。听到这些讨论,简直让我感到19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又复活了。迄今为止,人类对于所有的社会病理都经历了"应该抑制市场"的意识形态与"全部交给市场运做"的意识形态之间毫无结果的意见对立。但是笔者赞成麦克米兰的观点,他认为,市场"非常重要,所以不能交给意识形态的信奉者。"(McMillan,2002)。

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就是最好的医治贫困的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在使用"市场原教旨主义"一词的人们的头脑中,存在这样一个公式,即市场=合理性=效率性(=经济),好像是一种和伦理及社会规范毫不沾边(有时甚至是反伦理反社会规范)的世界。但是,市场本身和文明一样古老,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深深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它是由并不一定合理(有限合理)的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产物,因此和人类一样具有不完美的特征。虽然是既非全能亦非全知的存在,但却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本性的"唯一的自然经济"(瓦斯拉夫·哈维尔语)。

  市场是自发产生的还是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众所周知,哈耶克认为市场体系不是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作为自发秩序而形成的。与此相对,如果笔者的记忆正确,在卡尔·波兰尼的《大转折》一书中,则认为资本主义是一部分阶级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现代的市场中,既包括自发的侧面也包括计划的侧面,这一点几乎不容置疑。

  确实,市场时常显示出最恶劣的一面。在McMillan(2002)中,他详细描写了治疗爱滋病药物的抗Retro病毒制剂成为国际性问题的情况。由于制药公司拥有专利权进行高价销售,而非洲苦于爱滋病的贫困人口买不起。但是,不应该忘记的是,迄今为止促使加快开发拯救生命的出色药剂的正是市场动机。虽然爱滋病药物的问题一时引起了国际纠纷,但最后通过有弹性地变更知识产权规则,承认仿制药这一对制药市场的重新设计,解决了问题。正如这一事例所显示的,市场并非什么都能自动解决。但是这也表明,如果通过对支撑市场的各种制度进行适当的再设计,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市场中存在一种力量,能够完成人类创造的其他组织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了消灭世界的贫困需要经济增长。但是,最近关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表明,为消灭贫困,必须正确地拥有能够使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制度。只要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就是可资利用的最好的医治贫困的方法。

  市场也能够在公共政策中发挥作用。举例来说,为了削减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的排量,美国的环境保护厅(EPA)设定了允许排放量(emissions allowances),通过创设可以自由买卖排放量的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果。通过这种方法,排放量降低到比政府设定的上限还低30%的水平。与任何方法相比,通过创立市场,削减排放量的成本要比当初估计的费用低很多(McMillan 2002, Ch.14)。

  为了说明市场的功效,超自由的信仰是没有必要的。必须将市场作为为我们服务的工具,因此就必须使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从古代雅典的集市到现代的网上拍卖,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及技术条件下市场都具有改变形态发挥作用的适应能力,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像加利福尼亚的电力市场那样,由于错误的制度设计而陷入功能不全的例子。可以说,正是在这里才是经济学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带有集团合理性的市场

  一说到市场经济,人们经常会认为它和各个社会所拥有的价值观以及文化没有关系,只是一种被效率及合理主义所操控的事物。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即使市场参与者是完全利己的(正因为是利己的),竞争市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他同时也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指出人类对待他人的态度的本质中具有一种"同情(sympathy)"(最近,通常使用的是表示能够理解对方立场的更为柔和的"empathy"一词)。以博弈理论及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最近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就强调(包括市场在内的)制度的运行过程并非仅仅依据合理性,同时还受到社会规范及习俗的很大影响。关于该研究的实例很多,在此仅介绍两三个例子。

  关于社会规范所带来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的古典实验乃是"最后通牒游戏"的实验(Roth, Prasnikar, Okuno-Fujiwara, and Zamir 1991)。在该游戏中,以两人为一组,来决定10美元如何分配。首先由游戏者1提出如何分配这10美元的方案,而游戏者2则选择接受还是拒绝该方案。如果游戏者2接受方案,那么就按照该方案分配这10美元,如果拒绝该方案,则两人都什么也得不到。实验在以色列、日本、美国、南斯拉夫等四个国家进行。

  如果该游戏是由两个利己者来玩,那么可以预料到游戏的结果将会是游戏者1得到几乎所有美元。游戏者2如果拒绝方案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即使分给自己的钱很少,也是同意方案合算。由于游戏者1看到这一点,因此尽可能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方案。但是,实验结果却显示并非如此。谈判决裂,两人什么都得不到的情况出现频度相当高,一般都是大体上各拿50%。但是游戏者1最多的提案在南斯拉夫和美国基本上是50:50,与此相对,在日本及以色列游戏者1拿60%,游戏者2拿40%的提案更多。日本人是不是多少有乘人之危的倾向呢?

  Henrich et al.(2001,2004)在四个大陆12个国家的15个小规模的社会进行了"最后通牒游戏"的实验,并进行了比较。在这些小规模的社会中,包括狩猎采集民族、火田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定居农业社会等。在该实验中观察到的游戏者1的提案与迄今为止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提案更为散乱,提案的平均值从26%到50%都有,最多的提案则从15%到50%,差距很大。而且还观察到,游戏者2的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用市场整合度(市场交易的频度有多高)、生产中的合作程度(生产是集体进行还是个人进行)、匿名度(匿名的作用及交易的支配性有多高)、隐私性(自己的活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密)、复杂性(比家庭财务更高一层的集权性意志决定的频度)等五个指标对这些社会进行排行,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知在五个说明变量中只有市场整合度和生产合作程度带来非偶然性影响,可以解释各社会中约50%的平均提案额的散乱。市场整合程度越高,生产合作程度越高,合作的水平也越高,提案额也就越高。这一结果的解释虽然微妙,但令人深感兴趣的是,市场交易具有诱发人们之间合作行动的可能性。

  在Fehr, Gächter, and Kirchsteiger(1997)的另一项研究中,进行了劳动供给的实验。雇主提出确定工资w与期待努力程度e*的"合同"。雇员得到工资w,同时选择努力程度(该努力程度并不一定要与合同中规定的努力程度e*相一致)。雇主的利益是100e-w,而雇员的好处则是w-c(e)。这里的c(e)表示努力的成本,是一个边际费用递增的增加函数。工资的数值是从1到100,而努力的值则是从0.1到1之间的数值。

  由于合同的工资水平并非依赖于努力程度,所以如果雇员是利己的,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工资提示,都会选择最低的努力水平。如果知道这一点,雇主为了使员工接受合同,应该提示必要的最小数额1。但是在实验中,雇员并没有选择最低努力水平,雇主提出的工资越高,雇员提供的努力水平也就越高。

  接着,针对雇员所选择的努力量,雇主花费成本1,能够使雇员的好处只增加2.5或只减少2.5的情况下(由于这也需要成本,所以如果雇主是利己的,那么当然应该完全不做出反应),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那些选择比合同要求的努力水平低的雇员,雇主会惩罚雇员,而对那些劳动供给高于合同约定的雇员则给予报酬。结果发现雇员的努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经济学入门的教科书中,工资也被解释为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所决定的,但该实验表明,工资作为互惠性的信号发挥着作用。雇主与雇员之间进行的工资与努力的交换,是通过一种微妙的互惠性而建立起来的。

  这一研究最近由Gintis, Bowles, Boyd, and Fehr(2005)总结为人类是"强有力的互惠者(strong reciprocator)"的命题。所谓"强有力的互惠者"具有两个侧面,一个是以对方具有合作性为条件进行合作的"有条件的合作者(conditional cooperator)"的侧面,另一个是即便自己付出一些成本也要对脱离规范进行惩罚的"利他性的惩罚者(altruistic punisher)"的侧面。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各国拥有各种各样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市场参与者们,即便在市场上,其行动也受到各自内在化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尽管有这些证据,为什么市场交易的特征通常被认为是市场参与者的合理且利己的行动呢?这恐怕是由于,即使参与者不合理,市场也具有将它们汇集起来从而导致合理结果的特性(Becker 1962)。实际上,有实验结果显示,市场带来的效率性并不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合理性,只要存在预算上的制约,即使是随意提出买价与卖价的零理性交易者们,也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性(Gode and Sunder 1993)。所谓市场,是指接受参与者的各种各样的行动规则,而且还能带来合理结果的制度。因此,仅看市场带来的合理性结果,或许无法看透受到社会规范影响的市场参与者的行动规则。

为了更好地对市场进行再设计,经济学知识不可或缺

  反对竞争性市场的意见是一种忘记了市场带来巨大好处的观点。正如Rajan and Zingales (2003)所做的说服性叙述,保有既得利益的"资本家",为了继续保有既得利益,或许只是假装代表被从竞争市场中驱逐出去的贫困者的立场而要求抑制市场。但是,正如微观财政的事例所显示的那样,竞争性的市场即使对于帮助贫困者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虽说市场具有消极的一面,但也只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如最近经济学研究正在逐渐探明的,现代市场是在各种各样补充性制度支持下发挥其功能的(Aoki 2001, Dixit 2004)。因此也存在进一步更好地重新设计市场的余地,在这时就必须运用经济学知识。使市场与社会中的价值观对立并不一定正确,市场在接受社会规范的规定的同时,也对社会规范产生影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存在。市场的局限就是我们人类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以温和的眼光来看待市场。

2007年2月13日
参考文献
  • Becker, G. (1962), "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0, pp.1-13.
  • Fehr, Gächter, and Kirchsteiger (1997), "Reciprocity as a Contract Enforcement Device: Experimental Evidence," Econometrica, Vol. 65, pp.833-860.
  • Gintis, H,, S. Bowles, R. Boyd, and E. Fehr (2005), Moral Sentiments and Material Interests: The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Lif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 Gode, D.K. and S. Sunder (1993),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Markets with Zero-Intelligence Traders: Market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Individual Rationa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1, pp.119-137.
  • Henrich, J., R. Boyd, S. Bowles, C. Camerer, E. Fehr, H. Gintis, and R. McElreath (2001), "Cooperation, Reciprocity and Punishment in Fifteen Small-Scale Societ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pp. 73-78.
  • Henrich, J., R. Boyd, S. Bowles, C. Camerer, E. Fehr, H. Gintis (2004), Foundations of Human Sociality: Ethnography and Experiments in Fifteen Small-Scale Socie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cMillan, J. (2002), Reinventing the Bazaar: A Natural History of Markets, New York: W.W.Norton and Company(日译本:《创设市场:从古代集市到网络交易(暂定题目)》泷泽弘和、木村友二译, NTT出版,印刷中)
  • Rajan, R. and L. Zingales (2003), 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Financial Markets to Create Wealth and Spread Opportunity, New York: Crown Business(日译本:《保卫资本主义》,崛内昭义、阿布莱乌圣子、有冈律子、冈村正悟译,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6)
  • Roth, A., V. Prasnikar, M. Okuno-Fujiwara, and S. Zamir, "Bargaining and Market Behavior in Jerusalem, Ljubljana, Pittsburgh, and Tokyo: An Experimental Stud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1, pp.1068-1095
  • 亚当·斯密(1776/2000),《国富论》,水田洋、杉田忠平译,岩波书店。
  • 亚当·斯密(1759/2003),《道德情操论》,水田洋译,岩波书店。
  • 卡尔·波兰尼(1944/1975《大转折--市场社会的形成与崩溃》,吉泽英成译,东洋经济新报社。
  • Aoki, M. (2001), 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 Dixit, A. (2004), Lawlessness and Economics: Alternative Modes of Governa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2月1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