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革的前景——IT加风险加创造精神

小林庆一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小泉内阁打出“无禁区结构改革”的旗号,准备对经济、行政的各个领域的现有政策体系动一次大手术。可是,结构改革的结果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呢?对于这一幅未来的景象谁都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在施行结构改革过程中出现在眼前的“痛楚”使人们产生了种种担忧,围绕着这些担忧的议论、以及伴随着这些议论出现的极度不安大有日益增强的趋势。在此,我们不妨站回到以100年为单位的超长期历史长河的纵深处,对结构改革的意义进行一番研究与探讨。

21世纪的新领域为风险控制产业

  1992年村上泰亮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表了如下的看法(《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首先,在产业革命之前的基本形态是农产品、手工业制品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它的剩余产品的交易活动。经过了产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是人类的机械性劳作被“机械”替代,人类机械地控制诸如机械、组织等结构物体、自然物体、空间的可能性如同核爆炸般地在急剧扩大,成为产业革命以后“价值”的源泉。在这一个时代(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里,使用了内燃机的轻工业、交通工具(船舶、铁路)成为了主要的产业。

  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此以后的100年里,随着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由于对源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物质变换、电磁现象等的广泛运用而出现的能源变换为我们开拓了创造新型经济价值的新领域。汽车产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产业。正如村上所说的那样,这一时代的产业具有很强的“费用递减”(或收获递增)的特性,具有使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有利于经济运作的技术条件(规模的经济性)。或许是由于整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控制型经济、凯因斯经济政策(以公共事业完备生产基础)的经济介入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生产活动规模化、组织化的发展,从而使在社会·政治上适应最大程度发挥规模经济利益作用的状况得以出现(柄谷行人)。因此可以说,在20世纪的前半期,这三种社会体系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传播。

  自20世纪的后半期以后“信息化”开始出现,90年代以后这一变化得以正式确立。19世纪扩大了机械的能力(古典力学世界);20世纪扩大了能源·物质控制的能力(现代物理、化学世界);21世纪扩大了信息控制的能力。如果说以上这些是我们为不同世纪分别指出的它们各自的特征的话,那么,如今正在发展着的,由“信息化”开拓的“经济价值的源泉”具体又是指什么呢?使用影像、音乐和游戏网络传播信息、网上拍卖等新型电子商务只不过是一些20世纪体系中已经存在着的形式的变异而已。

  原本在申农的信息理论中谈到“信息量”的时候,把它定义为“平均信息量(=不确实性尺度)的减少”。也就是说,经济用语所说的“风险(的减少)”即为信息理论中使用的“信息量”。具体地说就是股价等价格变动的风险、物流中运送变动的风险、还有研究开发投资等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就是主要的“信息”。实际上在最近20年左右的经济学中,有效地控制信息(=风险),提高社会福利健康水平成为了一个大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而正在逐步得到确立的“金融工学(FT)”,与其说是狭义的证券交易,倒不如说是一门控制整个风险的学问更为贴切。人们正期待着它广泛地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即“信息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提高了人们快速地、有效地控制经济社会中各种潜在风险的能力,就在于使人们理解了“风险是经济领域中的商品”这一观点。

  另外,之所以通常被认为是“新型产业”的生物工程相关产业也成为了一个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同等程度、或者更为严重的产业化瓶颈,就是因为在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研究开发中,本质上存在于内部的巨大风险是不能分散到一般投资者身上的缘故。可是在今后,如果随着IT(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一种可以把风险分解得更为细小、分散得更为迅速的金融商品的话,就能够在不等待国家研究开发预算决定公布的情况下,更迅速地、更大规模地从一般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实施高风险研究开发的计划。这就是说,风险控制能力的扩大对于今后通常意义上的新型产业的创建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再进一步,就是形成一种“将风险作为主要商品来对待的经济”。即便是这种形成的本身就蕴藏有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种种因革新而出现的便利与变化的可能性。“财物的消费”和“拥有”这种概念上的分离、雇用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也许会给我们带来社会性·政治性变化。这是一种可以和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之间的社会结构变化相媲美的社会性·政治性变化。

  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牵引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就是发展立足于“IT+FT(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的融合)”基础上的风险控制产业。

IT、FT中也需要“创造”的精神

  如果认为现在的世界经济正处在这种超长期发展过程之中的话,那么,日本的结构改革又将具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要强调的第一点就是重振伴有呆坏帐处理问题的金融领域是今后日本经济长期发展不可欠缺的条件。尽管有一种看法认为“因为不存在前途无量的新型产业(借方),所以金融业重振无望”,这恐怕是过于静止地看待问题了吧。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开发了控制风险的新手法,实现了高风险投资,那么,除了“金融业将成为引导今后日本经济的新产业”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经济的前进方向的呢?其实并不是说新型产业的兴起就能够确保金融体系有稳定的借方,而是今后广义上的金融产业所率先垂范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扩大,将使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有关日本的“创造”精神。现在的金融技术的前沿世界成了一个巨大的赌场资本主义。有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一个不适合以善长整齐划一、集团作业而著称的日本人的领域。可是,在现在的日本企业界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当它还处在它的黎明期的时候也是一个赌徒横行的赌场般的世界。日本人在确立了制造业的生产形式之后,在制造业中充分发挥了其原来作为农民所培育起来的“创造”精神,提供出考虑非常周密的产品群,并以此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在“风险商品”的领域里同样也把它变为现实,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应该发挥的作用呢?可是,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在达到确立“IT+FT”的生产形式,发挥日本人的“创造”精神这一状态之前,始终保持一种面向前方紧追不舍的态势。现在的结构改革是不是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场挑战呢?

2001年7月10日

2001年7月10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