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电子信息 No.32(2006年1月)

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不仅对于国内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也受到世界性的广泛重视。经济产业研究所山下一仁高级研究员,作为日本研究农业问题的专家,参加了去年(2005年)12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东亚农业政策协调国际政策研讨会。我们就山下一仁研究员对中国农业问题的见解以及日本的农业问题作一介绍。

一,中国的三农问题

  有意见认为,中国内政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都市之间在收入,生活水准上差距的扩大。

  中国13亿人口当中,约有百分之七十居住在农村,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可支配”收入上的比率,已经由1998年的2.5倍增加到了现在的3.5倍。如果对这样的城市农村间的差距置之不管的话,不仅会成为较大的社会性不安定因素,对于经济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消费的扩大也会起到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中国经济至今的发展主要是靠输出来支撑的。占据人口百分之70的农村其商品的销售额仅占全国的不到百分之四十。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到导致的农村以及全国范围内消费求的好转起了很大作用。高速成长时期,所谓的电器“三大件”在城市与农村的普及率几乎相同,甚至在农村,汽车的普及率还超过了城市。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发展,纠正城市与农村间差距必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日本的经验

  日本在1960年前后,农业与工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曾成为社会性问题。1961年的农业基本法,通过扩大农业规模以谋求降低成本,增加农业所得。并在此前提下,预计到从农业部门转向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流出问题。政府也向针对农村地区的工业的导入,进行了提供补助,金融,税制等方面积极的支援。

  并且,政府在降低农业成本的同时,还提高米价从而增加农业收入。从而,在65年劳动者的家庭收入基本达到均衡,并且,在这之后还大幅度上升,农村实现了富裕。曾经作为课题的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

  然而,也留下了较大的副作用。副业化以及米价政策导致农业停留在零散的副业农户,农业规模化无法得到进一步扩大,作为农业中坚力量的企业型农家也无法形成。可以说在日本,农村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进行的。

三,中国又是怎样呢?

  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对已经拖延的土地征收补偿费进行支付等改革。从今年开始农业税也将废除。去年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也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占已得到发展,那么类似日本,农村也城市间的差距将会得到纠正。

  而另一方面,中国存在着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24公顷甚至低于日本的人均1公顷这样的规模过小的问题。现在,因为劳动成本低,所以农产品依然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是,随着与城市间差距的纠正,劳动成本上升就将导致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中国从2004年开始,放开农产品的买卖与价格自由化,转换为向农民提供直接补助的政策。这与日本的米价政策导致农业停留在零散农户的情况相比较,可以评价为是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日本语原文

相关链接

解决“四农问题”的关键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关志雄)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经济学(山下一仁)
WTO农业协定的问题和谈判的现状及展望——从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参加者的角度观察——(山下一仁)
减低关税与提高食品自给率并行的农业政策改革(山下一仁)

2006年2月2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