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最前线(2006年5月号)

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内发性创新的时代

宫川努
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学习院大学经济系教授

今天的题目是"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我想就以生产率为中心考虑经济增长时的要点进行说明。关于生产率的讨论,自从进入2000年之后,迅速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这是由于人们要找出始于1990年的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因此,首先我想沿着90年代日本经济的轨迹来谈谈为什么生产率的讨论会变得如此引人注目。

日本经济的轨迹

  从1990年到2005年的约15年间,我将其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最早是从1990年到1997年,这是伴随着泡经济沫崩溃的严重的经济疲软期。其中1993年到1997年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经济景气一度出现了缓慢的恢复,但由于一如既往的景气政策无法化解不良债权问题,接下来又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停滞期。从1997年到2001年是第二个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出现了经营破产,以该时期为界,民间部门舍弃了对政府的期待,试图通过自助努力重振旗鼓,对债务及劳动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此外,由于消费税率及医疗保险费率的提高,导致消费进一步低迷,长期停滞的谷底变得更深了。从2002年起至今的恢复期才总算出现了一丝曙光,其原因一个是1997年前后开始的大规模的重组,第二个则是日本的技术革新能力得以保存。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现了作为巨大的外需主体的维持着10%左右的增长率的中国。

  对于这种直接性的景气因素,在经济学上一直以来是被当作什么样的因素来讨论的呢?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21世纪初,关于经济长期停滞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思考方法。一类思考方法是,如果通货紧缩得不到化解,那么经济就没有恢复的希望。由于通货紧缩的状况不管怎么说是一个金融因素,所以该主张最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必须完善金融政策。另一类则认为实物因素更重要。也就是说,日本经济之所以从90年代起陷于长期停滞,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下。针对生产率增长率的低下,不能指望通过采取旧有的金融政策及财政政策来恢复经济,只有采取提高技术能力的政策才真正能够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

  在本次景气恢复中,比如由于公有资本形成成为很大的负面因素,财政政策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对于21世纪初期采取零利率政策与量化宽松政策尚未能作出明确的评价,还很难说通货紧缩已经化解,经济景气已经恢复。在此意义上,作为这次景气恢复的原因,还是应该着眼于实物要素更为可靠,在思考日本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时,生产率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生产率与增长力

  生产率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劳动生产率",在宏观层面上指劳动者一个人的附加价值,在产业层面上则是劳动者一个人的生产量。从前,JR车站里有很多负责剪票的人员和售票的站务员,但现在都被自动剪票机和自动售票机替代了。但是,电车的车次和乘客的数量当然不会因此减少,由于资本与技术的力量,每个站务员所输送的乘客的数量飞速增长。这在企业的层面上可以认为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但是,资本的增长并不一定就会提高生产率。另一个概念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对所有生产要素而言的附加价值及生产量,即便增加劳动及资本等生产要素也有一个限度。对于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来说,附加价值及生产量能够提高多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最近也非常关注TFP。

  如何测定TFP是一个难题,索洛提出的增长会计的思考方法中将资本、劳动力、中间投入的各增加率乘以各自的分配率,各自分摊的TSP上升率就是生产量增长率,这样从总计的生产量增长率减去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剩下的就是TFP的增长率。由于TFP不是直接测定出来的,使用不同的推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从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TFP的增长率可以说一直在下降。使用JIP2006数据库(日文)※进行推算的结果显示,宏观的TFP增长率从80年代的年率1.29%降低到90年代的0.58%,下降了0.71%。
  ※(Japa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Database 2006...日本产业生产率数据库2006年版)由经济产业研究所的产业企业生产率研究项目制作的,为研究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建立的数据库。

  关于该因素,虽然人们一直认为是由于技术进步率下降所致,但最近其他因素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用一句话来概括从产业层面看到的生产率下降的因素就是"产业缺乏活力"。90年代美国的复兴是由于替代旧有产业出现了新的IT产业,也就是说,产业及企业的新陈代谢提高了经济整体的生产率,但在日本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分析表明,由于劳动力及资本并不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生产率低下的产业及企业停留在市场中,于是就导致了经济长期停滞。还有一个因素是,90年代,日本的IT化及监管改革虽取得很大进展,但这没能够很好地改变产业内生产要素、资本及中间投入的结构,尤其是劳动力的结构,因此也就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

  关于产业的变化,当我使用JIP2006数据库,对108个产业的增长率的累积贡献率,即各产业对经济增长都贡献了多少进行以五年为单位的调查时,发现在70年代,每个产业都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增长。但是,90年代以后负增长的产业增加了,90年代后半期有60个以上的产业是负增长,剩下的40来个产业支撑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呈现出胜负分明的状况。增长率高的产业在70年代前半期为建设和土木,80年代则是汽车等加工组装型产业,90年代后半期则是信息及通信服务业。而且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供给一方,也发生在需求一方,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数码相机及DVD播放机迅速普及。但是,这些产业虽然增长率高,但由于资源转移没有取得进展等原因,对经济整体的影响程度可以说很小。

  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因素分解,可以发现TFP变化率等90年代后半期之后虽然稍有恢复,但问题是劳动再分配的效果。由于劳动者停留在低生产率的部门而没有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从而拉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样看来,虽然有看法认为日本的技术进步率降低了,但不仅如此,高生产率部门和低生产率部门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及资本越来越少可以说是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的症结所在。

提高生产率的策略

  像这样在考虑到今后中长期的增长时,生产率是不可或缺的。日本的人口去年虽有所减少,但我觉得人口减少并非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因为尽管从90年代中期生产年龄的人口已经在减少,但经济还是实现了约0~2%的增长。因此,如何提高支撑着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以及TFP才是问题的关键。

  (1)资本积累的课题
  对于提高生产率来说,资本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听一听美国IT化的讨论,发现引人注目的不单单是资本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的增长,而日本,在经济停滞期间资本已经老朽了。通过分别调查不同产业的设备年龄,我们发现在许多传统产业中,2002年的设备与1970年时的情况同比要陈旧七到八年。日本不像美国那样由IT产业这样突出的企业和产业来领头,而是通过产业协作而实现技术的提高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在广泛的产业内部维持高质量的资本。在此意义上,我认为必须使更新设备的投资变得更加积极。

  (2)IT化的推进
  日本的IT化与90年代后半期相比从量上看是充足的。2000年引进了IT投资促进税制,在模拟实验方面IT投资有所增加。然而问题在于,尽管IT投资增加了不少,但为什么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呢?在美国,批发业、金融和保险业、零售业、服务业等产业中,随着IT投资化的推进TFP也提高了,可以看到和缓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日本,服务业及商业、建筑部门中虽然IT投资有所增加,但TFP却没有提高。这依然是由于伴随着IT资本的积累,人才培养及组织变革等还没有充分完成的缘故。今后在服务部门中,有必要进行更为实质性的IT化。

  (3)人才的培养
  劳动者合理恰当的分配对于整体经济的生产率来说是最大的问题。从短期来看,到团块世代大批退出劳动力市场的2007年之前,必须在部门间、世代间对劳动力的分配进行纠正。特别是从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期没有就职的年轻一代,必须积极地通过中途采用等方式加以补充。
  2007年以后的长期性人才培养问题,应该根据不同产业来考虑。在制造业中,技术的传承是必需的,不应该放弃OJT(在职培训)的手段。关于这种人才的培养费用可以考虑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一方面,关于非制造业,旧有的人才培养形式并不一定就好,特别是针对金融技术、国际性法律和会计制度等的思考方式,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加以灌输。这样,尽管无法避免劳动力的流动化,但企业方面应该容许这种状况。在护理、看护、家政等职业中,如果根据日本的制度允许外国移民进入劳动市场,那么我想就可以促进女性的走上社会,缓和生育率低等问题。

  (4)组织资本的重建
  日本经济的恢复,是依靠企业采取果断的重组恢复收益,而并不是出现了类似日本式经营那样的新的商业模式,也不是IT资本的积累为提高生产率做出了充分的贡献。为了使更多的企业充分利用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我认为必须积累组织资本(无形资产)。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活跃M&A,有必要在市场上充分地交流各种各样的组织资本。另一个是引进新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资本。这一点与活跃对日直接投资以及活跃地方经济联系在一起。

  (5)政府的作用
  关于今后政府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是小政府好还是大政府好的讨论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民间部门的活力。在此意义上,必须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仅仅由官向民的协调出现了失败,或许民间也无法选择合适的产业和市场。通过官民共同拥有信息从而消除这种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可以以促进设备更新的税收措施、促进与技术革新的步调相一致的研究开发投资,以及将公共投资和更新投资为中心进行改革。针对研修费等税制上的优惠措施是有效的。从宏观上来看,还是税制改革更为重要。金融政策方面,如果不恢复利息的功能,为应对另一个问题即储蓄率的低下而从海外引进安定的资金的办法就无法实现。

中期增长的展望

  根据上述观点,如果采取持续增加IT投资、改善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与知识资本相关的提高生产率的方案,从中期来看,我认为有可能实现实质2%的经济增长。其中资本贡献率为1.5%,劳动贡献率约为负0.5%,如果有1%的技术进步率,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大体上为2%的增长,这只是计算,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也有可能只有1-1.5%,如果什么也不做,长期来看将会收缩在0-0.5%之间。

  为了使增长持续下去,问题在于是否有充足的储蓄。现在日本的储蓄率很低,这是由低利率所导致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这种状况今后也还会持续下去。只是储蓄率低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悲观。美国就是储蓄不足的经济。尽管如此,90年代还是实现了4%左右的增长率,这是由于有稳定的金融市场,FRB保证了这一稳定性,日本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毋宁说金融政策正迎来一个更需要与市场对话的新的阶段。

答疑

问:

  日本的劳动力再分配的难处在70年代、80年代也同样存在,为什么特别将其作为90年代生产率低下的因素而提出来呢?

答:

  由于从70年代到80年代有很多产业实现了增长,所以劳动力没有大量转移的必要。但是到了90年代,生产率及增长率高的企业非常有限,大半都只能是负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很大的。这样向增长型产业移动劳动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问:

  供给一方的看法可以理解,但关于总需求,伴随着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难道不会缩小吗?

答:

  如果仅仅考虑国内的情况的话,确实随着人口的减少需求也会减少,但从世界的规模来看需求是扩大的。日本的丰田汽车等部分企业深受全球化的恩惠是现状,本来服务业等也应如此,像沃尔玛及P&G那样确立组织资本与经营,在外部开拓需求。日本企业或许是过分把内需当成焦点了。

※本文根据3月6日举办的研讨会内容整理而成(文责:RIETI编辑部)

>> 日本语原文

2006年6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