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劳动力不足吗?
农业作为新的就业机会正在受到关注。这似乎是由于农业的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的缘故。
观察一下农业就业人口结构(2008年)的各年龄层可以发现,39岁以下的人口为8.5%,70岁以上的人口却占46.8%,老龄化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话,本来应该有后继人替代老人,不会发生老龄化。新从事农业的人数在这10年来平均只有微不足道的7~8万人,而且其中有一半是60岁退休以后返回家乡的人。2007年新开始经营农业的人只有1750人。
2006年农业产值为8.5万亿日元。还不及例如Panasonic一个公司的9.1万亿日元的销售额。Panasonic公司的员工只有不到30万人,农业就业人口却有252万人。如果用农业就业人口除农业的GDP4.7万亿日元,农业人均收入为1年187万日元,平均1个月收入为15万5000日元。据报道,最近农业生产法人招聘人才时,有应聘者说月收入15万日元不够一家3口人吃饭,就回去了。这里所说的15万日元收入与统计数值基本一致。与其说农业劳动力不足,不如说是就业过剩,是处于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老龄化,而不是劳动力不足。
由于收益低,所以农业没有后继人,逐渐衰退。尽管丰田公司或者Panasonic公司遇到了经济萧条,农业也不会突然成为高收益产业。在无法成功地提高农业收益的现状下,很难靠农业创造就业。虽然很多人来参加农业就业说明会,但很少有人务农。而且,务农需要高度的技术,但连养花的经验都没有的人却简单地以为会干农活,这说明了日本人离开土地已经很久了。
2 什么样的农户获得了成功?
虽然农业处于衰退之中,但200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的企业,农户有2470户,农户以外的企业有2616家,共计5086家,成功事例之多出人意料。
举例来说,有的农户从外国进口肥料和机械,降低生产成本;有的农户参与农产品采购,独自收集地区的农田信息,扩大了业务规模;有的农户发现由于牛蒡太长,容易从塑料袋里掉出来,所以卖不出去,就把牛蒡切成两半,结果在超市大为畅销;有的农户专门栽培蔬菜苗,只用很少的农田就赚了几亿日元;有的农户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栽培高附加价值的有机农作物;有的农户从事加工、副食品、餐饮店、旅游(绿色旅游)等第一、二、三次产业都包括的业务,即通过所谓第六产业化增加收入。在超市不符合规格的弯曲黄瓜只要切开就和普通的黄瓜一样,把切开的黄瓜出售给餐饮店也是一种经营方法。
还有巧妙利用农业相关者厌恶的经济全球化而获得成功的事例。例如,在日本消费者不喜欢太长的山药,但是在台湾越长越被认为具有滋补强身效果,利用这种嗜好的不同,在台湾以高价出售;据苹果生产商介绍,在日本深受欢迎的大苹果出口到英国却不受欢迎,迫不得已把在日本只能用于制作果汁的廉价小苹果运到英国,没想到销量却很好。还有以国际分工获得成功的事例。有个农户与新西兰的Zespri公司签订合同,栽培该公司开发的黄色果肉的金猕猴桃,利用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在新西兰不能供应猕猴桃的季节,在日本国内生产和销售。有的农户还委托外国生产需要较多劳动力的花苗,然后进口到日本国内栽培花卉。静冈县的花卉农户用这个方法赚了15亿日元。
3 使用土地型农业收益低的原因
日本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竞争力很弱、被认为需要高关税保护的大米等使用土地型的农业,另一种是花卉和蔬菜等不需要很多土地的农业。后者在农业收入比重占收入一半以上的专业农户中比率很高,以企业型农业经营获得大量收益的农户很多。上述事例大多是这种农业。
问题在于以大米为代表的使用土地型农业。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为1公顷左右,20公顷以上的大米生产农户的农业收入(2007年)超过1100万日元。但是,多数农户耕地分散,规模也很小,收益很低。占大米农户90%的兼营农户的农业收入一年仅有10万日元左右。
零散规模的农户很多,越来越老龄化、兼营化,日本的这种农业衰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米农业。不过,这是由农业政策的失败造成的,所以只要大胆地改变政策,就可以获得高收益,农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就业提供机会。花卉和蔬菜等农业,虽然不需要很多土地,比较容易参与,但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因此并非任何人都能够成功。不过,大米的种植技术已经手册化,只要学会机械的操作方法,就很容易运营,即使是只在周末做农活的兼营农户也能做。
使用土地型农业收益低的原因可以列举出下述情况:城市地区和农业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定(即所谓的“区分用途规定”)及农地法规定的限制转用不彻底,致使农田如同蚕食一样被大规模转用。并且,由于对转用的期待,农田价格上升,使得通过买卖扩大土地规模变得困难。进而由于农田所有者担心遇到转用机会时,租用者不退还,所以不出租土地,因而使得通过租借扩大规模也变得困难。特别是大米种植农业,自从实施粮食管理制度以来,由于高米价政策,零散兼营农户保留农田,使得农田不能向仅以农业为生的真正专业农户集中。
减少大米产量以维持高米价的减种政策已持续了40年之久,再加上分摊给专业农户的过多的减种面积超过分摊给占农协会员大多数的兼营农户,其结果,专业农户的农田面积有限,不能发挥大规模种植大米的规模优势。此外,如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称为“单产”),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单产越高,越不得不更加扩大减种面积,国家不得不增加补助金,以使农户参加减种这一限制生产的联合体。因此,减种政策还阻碍了通过品种改良增加单产。就这样,政策一直妨碍了日本农业发挥潜力。
4 大米种植农业提高收益的可能性
收益低是农业不能成为就业机会的原因。收益是销售额减除成本。为了提高农业收益,首先需要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单产来降低成本。
那么应怎样做呢?必须加强区分用途制度,消除农田制度中阻碍扩大规模的原因。另外,分阶段废除减种政策,使米价下降,零散的兼营农户就会出租农田。另一方面,如果从财政上向专业农户和有积极性的新参与者直接支付补助金,他们负担土地费用的能力上升,农田就会向这些农业经营者集中,他们的成本率就会下降,收益增加。
一般认为,在斜坡土地和分割面积小、形状不整齐的农田较多的山区半山区,经营农业的可行性较小,但是山区半山区并不一定条件不利。比如在新泻县鱼沼地区,利用白天的冷暖差生产出味道香美的大米和色泽鲜艳的花卉。
此外,农业和工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农业由于季节不同有时候农活多有时候农活少,差别很大(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因此,使用劳动力很难全年平均化。在种植大米方面,劳动集中于插秧和收割时期。因此,如果按这个时期的需要雇用劳动力,其他时期劳动力闲置,劳动成本负担很大。在平坦的北海道,农田划分面积也很大,一般容易认为可以展开大规模水稻种植农业,然而由于插秧和收割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夫妻两人家庭能够经营的农田只有10公顷左右。相反,在山区半山区,如果利用海拔高度差,插秧和收割都可以延长至2~3个月,因此,实际上有的家庭可经营10~30公顷。冬季把大米加工成年糕,出售给零售商,就可以使全年劳动平均化,在成本方面,比平坦的北海道水稻种植农业有利。也就是说,可以反过来采取对策利用不利条件。如果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可以雇用劳动力。当然,即使在北海道,也可以通过把早稻、中稻、晚稻等品种组合运用,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农业。
如果米价下降,不仅国内食用需求增加,而且还可以出口。虽然废除了减种政策,也就不会再为提高单产而改良品种,但是已经改良出了味道香美的大米品种。味道称冠世界的日本大米一旦加强了价格竞争力,就可以进入正在发展的亚洲市场。迄今为止的农业行政一直强烈反对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但是在人口减少的时代,如果按照减少的国内消费进行生产,国内生产和农田资源都将减少。如果想要通过维持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所需的农田资源,就应在平时国内食用需求上加上出口需求,以此维持农业生产,在危机时才能够达到粮食安全保障的目的。平时出口大米,进口小麦和牛肉。但是,在发生进口断绝危机时,可以食用准备出口的大米,解决饥饿问题。这就是现在印度和中国实施的政策。迄今用来反对贸易自由化的理由是粮食安全保障。然而在人口减少的时代,正是为了粮食安全保障才需要自由贸易。
5 通过所有权与经营分离发展农业
农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不需要是同一人。外行人经营农业不如专家经营,所有者(出资者)进行投资,只要得到红利即可。这是巴西等国很普及的农业经营方法。
现在如果要新参与农业经营,至农产品销售走上正轨为止,需要租借机械等,至少花费500万日元。可是要请朋友或亲戚出资,成立股份公司参与农业的话,除非这些出资者半数以上是农业相关者,并且从事该公司的农业业务,否则,就不能得到农地法的允许。新参与者只能从银行等机构贷款,一旦失败就要欠债。因此,农业已成为参与风险很高的产业。如果是股份公司,即使失败也只是失去资金。通过发行股票来分散事业风险是股份公司的优点,但是现在的农业政策截断了有积极性的农业经营者和企业型农业经营者可以股份方式进行参与的途径。
从2005年开始放宽限制,一般的股份公司等企业也可以租借农田,限于在放弃耕作较多的地区参与农业。此次修改法律,正准备撤消可参与的地区限制,对全国开放。这是一步前进,但还是不能取得农田的所有权。农地法是要维持使多数佃农变成小地主的农田改革的成果,从而把零散的农业结构固定下来,阻碍了其后的农业发展。不允许股份公司获取农田所有权,是出于农田所有者应该是耕作者这一农田改革的“自耕农主义”理念,农地法依然局限于这个理念。
如果像欧盟那样认真执行区别用途规定,可以防止农田价格与住宅地价格一起连动居高不下的状况,因此,新参与者和希望扩大规模的农业经营者都比较容易获取农田。这样可以抑制农户出于对转用的期待而不仅不转让所有权,而且不转让使用权的行为方式,租借的规模也容易扩大。
如果进而撤消农地法的全部限制规定,使企业可以获取农田的所有权,那么对改良农田等的长期投资也将成为可能。大规模的农户集结起来设立股份公司,如果一般投资者和基金向该公司投资,就能够建立大规模面积的强大资本结构,并能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分离而实现的农业大改革。
农业需要技术,天气、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因地区而不同。选择符合地区条件的作物,或选择大米、花卉、蔬菜、果树各自所需要的肥料、农药、种植法和技术,需要多种多样的高度知识和技术。进而如果想要利用产品得到较多的收益,就需要通过农产品加工、直接销售或经营餐饮店来实现服务产业化,提高附加价值,并需要通过高水平的财务会计进行成本分析、市场营销等农业生产之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如果能够输送具有经营和市场营销等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就可以带动农业发展。
如果能通过钻研生产技术,提高财务会计、经营、商品开发等技术来实现企业式经营,实现农业高收益是完全可能的。只有实现了这样的农业,农业才能提供就业的机会。
《经济研习会》2009年6-7月号(日本评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