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的未来——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欧盟的农业“商谈”

山下一仁
RIETI高级研究员

  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目标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坎昆(墨西哥)召开的部长会议最终谈判破裂。其根本原因在于,尽管美国和欧盟一直互相指责,却在8月份通过农业谈判达成了协议,但这并不能填平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日本对该问题的看法已有报道,所以我想谈谈为什么美国和欧盟在农业谈判中达成了协议,以及为什么尽管如此,这次部长会议仍以谈判的破裂告终。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历史

  欧盟于1968年制定了保证向农民支付高于市场价格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共同农业政策(CAP)。由于保证高水平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生产,欧盟生产出了大量的葡萄酒和堆积如山的黄油,从而导致过剩的库存。由于通过出口这些产品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欧盟的立场发生了变化,由八十年代的农产品纯进口国变为农产品纯出口国。美国不仅失去了欧盟的市场,也失去了欧盟以外的市场。由于区内的农产品价格要高于国际价格,所以欧盟的出口是通过出口补贴而实现的。肯尼迪回合之后关贸总协定谈判中最大的争论焦点来自被褫夺了出口利益的美国与欧盟之间的CAP,尤其是围绕着共同农业政策为农产品出口提供补贴等问题。

  美国终于能抓住欧盟的CAP不放是在1986~1994年进行的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中。最后与欧盟达成了减让出口补贴、其他作为减让对象的补贴则以AMS(作为减让对象的补贴+国内外价格差×数量)的方式减让、使非关税壁垒关税化的协议。关贸总协定、WTO的谈判历史确实可以说是由美国和欧盟推动的。乌拉圭回合中蒙特利尔、布鲁塞尔部长会议的破裂主要是由于美欧在农业谈判上的对立,本回合全体谈判最终能达成协议也是因二者在农业上达成协议(布莱尔大厦协议)之后才得以实现。

  这次美国又与欧盟于8月13日就农业谈判达成框架协议。与达成布莱尔大厦协议时相同,也存在布什总统谋求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竞选连任这一国内因素,所以要促成新的回合(新一轮多方贸易谈判)的成功。欧盟也于6月开始着手进行CAP的改革,拓宽了谈判中让步的余地。同时美国的贸易代表泽里克、欧盟的贸易委员拉米也都很想在二人到2004年为止的任期内完成谈判,取得成果,可以说现在已经具备达成协议的大环境。

  而且,先不管谈判上的措辞,尽管欧盟仍继续向农民直接支付补贴,但通过屡次降低保护价的CAP改革,美国与欧盟的谈判立场越来越接近。欧盟的谷物保护价每吨为101.31欧元,相当于115美元,这已经低于2002年芝加哥期货市场118美元的市场行情。大麦、牛肉的情况也一样。也就是说,欧盟因为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让关税,也可以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所以其在谈判中也就有了更多的筹码。剩下的主要产品是乳制品和砂糖,而本次的CAP改革已决定降低乳制品的保护价格。针对砂糖的改革也已纳入计划。

  到现在为止谈判一直进展顺利,美国贸易代表泽里克和欧盟贸易委员拉米自信地认为下面该轮到其他国家发挥灵活性了。然而,美国与欧盟的协议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这是由于协议中将美国与欧盟的弱点搁置起来的内容。

美、欧的误读

  尽管欧盟攻击美国CCP(通过价格变动来支付)是歪曲了贸易,但通过采取针对非减让对象的蓝箱政策(注)而达成妥协,同时,在美国强硬地主张撤消出口补贴的情况下,为维持自己的出口信用而在削减出口补贴上采取妥协,这两点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不过是两大玩家之间的“商谈”而已。然而,其与布莱尔大厦协议只有程度的差别,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在为开始新一轮谈判做准备的1999年的西雅图会议上,由于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和欧盟提出的先在少数国家中达成协议以及以“贸易和劳动”作为谈判内容来开始新一轮谈判的建议而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虽然在2001年的多哈会议上达成了协议推动新一轮谈判,但背景中有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恐怖主义作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象征,体现了被排除在世界经济繁荣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的不满。而为了消除这种不满,防止类似恐怖主义袭击的发生,有必要将发展中国家纳入WTO的全球贸易体制的框架中来。

  然而,美国与欧盟谈判的当事人却无法充分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不满。NGO(非政府组织)支持的西非四国认为由于发达国家高达近60亿美元(美国占其中的一半)的补贴,世界的棉花价格从1997年到2002年下降了几乎一半,从而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要求废除补贴。但在支持布什总统竞选的美国南部地区,棉花产业又很有势力,因而美国政府无法承诺废除补贴的要求。为此美国提出为非洲的棉花生产者转向其它行业而提供帮助。但是,这却招致了“这不是要继续给别人的职业带来威胁吗?”这样强烈的反对。这一问题本是多哈开发议题之一,却在其根源上遭到了“这真的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吗”这样的质疑。

发展中国家并非紧密团结

  然而,发展中国家绝对不是团结在一起的。反对的不过是巴西等部分纯食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谷物和大豆方面,发达国家及中国、泰国、阿根廷、巴西所占的总出口量的份额几乎占到100%,那些收入水平低、工业化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是相当少的。与这些发达、准发达出口国家的产品相竞争的发展中国家担心的是发达国家降低一般关税以及减少特惠关税范围。与此相反,咖啡、可可还有红茶的出口国则主张发达国家降低关税。印度等拥有需要保护的国内产业的国家则反对开放本国市场。而纯食品进口国的发展中国家,为了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水准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则希望进口便宜的农产品,由此可见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卷入这一问题。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在坎昆却采取了一致的行动。首先,由于美国与欧盟的协议对纯食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给予特殊且区别对待的优惠政策,这给巴西带来了危机感。这一次,巴西很好地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是不是又在将美国与欧盟达成的协议强加给我们”的感情。巴西发动了中国、印度、墨西哥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废除蓝箱政策、废除或大幅削减针对出口产品的国内补贴、撤消出口补贴、关税分配数量应放在消费量的百分比上进行考虑、引进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的灵活性的“特殊作物”等相反的提案。

  针对发达国家大幅度减让、废除国内保护、出口补贴,财政上没有补贴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什么异议,而因为发达国家要求的市场开放(对于部分国家来说是减少特惠领域)带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发展中国家不能接受,正是在这点上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了一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集结势力,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与欧盟的协议的商议型特征以及其中包括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刺激性的内容,一方面则是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主张才能与谋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的美国相抗衡。

期限内难以达成妥协

  坎昆部长会议的谈判破裂了。这一在美国与欧盟已达成协议后的谈判依然破裂的事态有着相当深刻的意义。泽里克代表暗示他重视两国间或地区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拉米委员则主张改善WTO采取的低效率的全体一致通过的决定方式。新一轮谈判变得难以在原定的2004年内结束。美国议会授予政府以谈判权限的快速轨道(fast track)的期限是到2006年,谈判是否会持续到那时,还是会以本轮谈判无法达成协议的结果告终?发展中国家是否会在今后的谈判中采取一致行动,本轮谈判的未来笼罩在一团迷雾当中。

2003年10月28日号《经济学家周刊》(每日新闻社)

脚注

农业补助被分为三种,作为减让对象且应被采取对抗措施的为黄箱政策;不属于减让对象但应受对抗措施管制的为蓝箱政策(于布莱尔大厦协议中设立);而不属于减让对象且不受对抗措施管制的为绿箱政策。丅

2003年11月1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