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徳尓的货币——自由与文明的未来

日本经济政策的课题(二)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对环保的财政支出将成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如果不能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大胆地引导日元贬值,就很难通过迅速扩大外需来推进经济增长。要想运用政策来增加当前的总需求,财政政策必须成为主力。

  作为财政支出的用途,重要的是充实就业对策和面向低收入者的社会福利,提高国民的安心感。低收入者不能用自己将来的收入作为担保从金融机构借款(市场的不完备性),因此一旦手头的流动性(现金)不足,就不得不减少消费。如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收入者实施收入再分配,低收入者就可以缓和对流动性的制约,增加消费,从而增加经济整体的总需求。即使是暂时的财政政策,也可以作为刺激需求的措施发挥作用。

  此外,财政支出的对象,必须选择与今后长期经济结构转变的方向相一致的领域。显示今后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词是“环保”。从延续至20世纪的依赖化石燃料型的产业结构,向脱离化石燃料、减排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由于对经济活动形成制约的因素的要求。而且从长期来看,把日本和世界经济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也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对世界能源的展望,化石燃料的价格将呈长期上涨的趋势。如果不改变依赖石油的经济现状,即使石油不枯竭,将来日本也必须向产油国支付巨额费用购买石油。如果为建设不依赖石油的产业结构进行投资,虽然该投资的成本需要国民负担,但是由于可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所以可以节约向外国支付购买石油的费用等。建设不依赖化石燃料的经济结构,从长期来看,无论对日本的产业界还是对国民来说,无疑都是有利的。

  在政策上,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财政资金,促进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普及,推进向不依赖化石燃料的新型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变。此外,建设新基础设施(适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交通系统等)的公共事业也将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环保相关产业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可以作为填补供需差的经济刺激方案,新产业还可以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局面下,国家财富缩减不可避免吗?

  在思考这些财政政策时,问题在于财源。当前,政府不得不依靠进一步增加债务来支撑财务支出。其结果,在将来不得不极大规模地增加税收(环保税、消费税、或一次性资产税)。如果不可能大规模增税,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借款的实际金额将会降低(从经济学来看,通货膨胀是对货币的征税,因此这实际上等同于增税)。

  这种财政调整,在从旧产业结构向新经济转变时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财产的本质,如果追寻其原形,可以看作是以旧产业结构为前提创造出来的资本设备。如果经济向新产业结构转变,那么旧资本设备就会丧失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相当大部分财产将会变得毫无价值。作为替代,环保型的新产业诞生,从这个新产业中产生新财富。这种新财富的所有者将是下一代的人们。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进入近代以后,经济结构从农业社会向产业社会转变的情况就可以明白。“农业耕地”曾经具有非常高的资产价值,但是随着产业化的进展,农业耕地的重要性降低,以货币计算的农业耕地的价值也大幅度下降。作为替代,诞生了工厂设备这一新型资产,这些资产变得具有极高价值。如今,在从依赖化石燃料的20世纪型产业社会,向不依赖化石燃料的21世纪型产业社会转变时,将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但是,家庭经济和投资者并不是直接持有20世纪型产业的旧资本设备,而是以银行存款等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财产。即使产业结构转变,旧资本设备迅速失去价值,银行存款的价值也并不自动减价。这是因为即使银行贷出资产(20世纪型的资本设备)的价值下降,银行存款也受到公共资金的保护。要想把家庭经济等持有的金融资产(以旧资本设备为保证形成的银行存款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依照产业结构的转变减价,也许不得不通过对资产大规模征税,或通货膨胀来减少家庭经济所持有的资产。反过来,如果不能使以旧产业为保证形成的金融资产及时减价,没有保证的货币也许会引发搅乱市场的泡沫。

  对于现在这一代的财产由于暂时的资产增税和通货膨胀而大幅度减价,也许应视为把生产率降低了的旧产业积累起来的国家财富(现在被过高评估)减价至本来的价值水平,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顺便说一下,从农业社会向20世纪型产业社会转变时发生的国家财富的减价,是通过世界大战使国家财富全部丧失(各国在战争中的大规模增税,以及战后的通货膨胀)来实现的,这样说可能并不言过其实。

  今后不能以战争的形式,而是需要通过对环保的大规模投资,来实施对金融产业的调整,使其符合21世纪型新产业结构。而且,有必要以某些方法使20世纪型旧产业积累起来的巨额数量的货币减价,这需要构思能够与长期的经济社会转变整合的财政政策。这也许需要一切从头开始,包括像一次性资产征税那样的极端手段等,构思新的蓝图。

原载于2010年2月1日《周刊金融财政情况》

2010年7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