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徳尓的货币——自由与文明的未来

网络外部性与货币的非中立性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金融活动的网络外部性是否得到了验证?

  雷曼冲击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以戏剧性的形式显示出了金融体系的网络外部性。所谓“网络外部性”,是指每个主体的影响通过网络到达远离的第三者。在由网络连接的体系(电力的输电网或金融机构的结算网络)中,组成体系的单个主体(变电站或金融机构)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通过网络对(没有直接与该主体连接的)远离的主体产生影响。在金融危机中,由信息的不对称性产生的“柠檬问题”使市场崩溃,可以说这是网络外部性的极端事例。

  在前几讲中,笔者把金融体系服务归纳为内部货币这一形式的概念,总结其要点是:“金融危机显示出在内部货币的生产中存在着很强的网络外部性”。笔者使用的内部货币这一术语与金融机构提供的结算服务(即金融中介服务)相同,所以这句话等同于“金融中介服务的生产中存在着很强的网络外部性”。

  笔者查找了一下验证金融机构结算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的生产中是否存在着外部性的已有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在宏观经济学的文献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论文,这使笔者感到不可思议。“在金融中介活动中存在着网络外部性”,这在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相关人员中间可以说是常识。可是,在宏观经济学的体系中,关于“在金融中介服务的生产中是否存在外部性”这一问题,却找不到理论构筑或数据实证上的研究痕迹。可以认为,要想了解货币经济的性质,以金融活动的网络外部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金融危机显示出对宏观经济学的启示

  更令人深感兴趣的是,金融中介的网络外部性也许会成为构想宏观经济学的新范示的关键,或许能够从金融中介的网络外部性导出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的相关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令人头疼的问题。“经济一旦过热,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失业减少(经济一旦恶化,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失业增多)”,这种相关关系在日常可以体验到。通货膨胀与失业减少具有正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归纳了这种关系,一直被作为证明凯恩斯经济学的正确性的证据之一。但是在1970年代的美国,由于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状况一直持续,于是形成了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可以成立,但是从长期来看不能成立的共识。

  不过,虽然只限于短期,但是在现实的经济中,菲利普斯曲线却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毫无疑问,菲利普斯曲线成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根据(从无视菲利普斯曲线的新古典派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无法得出在萧条时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成为有效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一结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被称为货币的非中立性。在卡尔·沃什(Carl Walsh)的著名的教科书中也有如下记述:增加货币(制造通货膨胀)的冲击可以减少失业,这种短期的货币非中立性在美国经济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要想分析现实的货币政策,需要在理论上再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相关关系,新凯恩斯学派模型成功地进行了再现。新凯恩斯学派模型以价格刚性产生菲利普斯曲线这一假说为理论基础,但是,金融危机使人们再次认识到金融中介的网络外部性效果。要想把“价格刚性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这一凯恩斯学派的假说作为标准模型的基础,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认为网络外部性也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那么不是用价格刚性,而是用网络外部性这一个因素,就可以构筑能够同时分析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作为从网络外部性导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方法,可以考虑下述假说(周密的理论化是今后的课题)。假定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需要支付现金或者内部货币(或金融中介服务)两者中的一个。这时,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则对持有现金不利(因为现金对消费品的价值,以等同于通货膨胀率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货膨胀率越高,现金贬值越快),因此,对内部货币的需求升高。当内部货币(金融中介服务)的生产中存在网络外部性时,对内部货币的需求越高,内部货币的供给也越“意外地”增加(这正体现了外部性的意义)。于是,购买消费品变得意外地容易,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意外地增加。其结果,消费品的生产和就业也增加。

  也就是说,当存在网络外部性时,提高通货膨胀率产生的货币冲击或许会带来失业率下降,从网络外部性有可能得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使用网络外部性的假说,也许可以不以价格刚性为基础,来构筑对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进行统一分析的理论框架。可以说,金融危机给经济学家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原载于2009年12月21日《周刊金融财政情况》

2010年6月2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