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徳尓的货币——自由与文明的未来

货币论的本质是什么?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循环论法体系

  一提起“货币论”,泡沫崩溃后走上社会的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会想起1993年出版发行的东京大学教授岩井克人的同名著作(筑摩书房出版)。岩井教授在引用马克思的论述的同时,认为“货币之所以作为货币而流通,是因为货币作为货币实际上正在流通”,所谓货币就是“在循环论法中生存下来的东西”。

  本来,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纸张,由于全体社会成员都承认其“可以和相当于1万日元的所有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所以就成为具有1万日元价值的“1万日元纸币”。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认识(这张纸可以和相当于1万日元的所有商品进行交换这一认识)是一种共同幻想,这个共同幻想使货币的价值得以成立。这就是岩井教授所说的货币循环论法。

  如果把岩井教授的论述适用于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的话,将如后面讲述的那样,存在若干问题。另一方面,在原始社会,贝壳或宝石发挥了货币(即经济交易中的交换媒体)的功能,或者在战争期间的俘虏集中营和监狱,如香烟发挥了货币的功能一样,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上都可以看到自然产生货币的现象。这种货币自然产生的现象,可以用岩井教授所说的循环论法来解释。

  关于前述用循环论法来解释货币自然产生的理论,清泷信宏先生(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Randall Wright先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于1980年代率先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小组等至今还在继续研究。

  这些研究把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过程纳入非常严密的模型,原来的重要目标是探索货币的起源,但是最近于2005年,Ricardo Lagos先生和Wright教授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使用Lagos·Wright模型,发展了能够应用于对金融政策进行政策分析的理论。在这些最新的货币理论中,外部货币(贝壳、宝石和纸币等,使用价值为零,作为交换媒体发挥作用的物体)是主要的分析对象,但分析内部货币(即信用货币:银行和企业的债务作为结算手段发挥作用)的研究也得到了进展。

信用货币——自然产生的交换媒体

  在Lagos·Wright模型的最新货币理论中,在只存在外部货币的模型里,很难避开上一次讲述过的弗里德曼准则的束缚(通货紧缩政策是最佳货币政策这一理论上的结论)。但是通过研究逐渐发现,一旦引进信用货币,有时候可以导出轻度的通货膨胀才是最佳货币政策的结论(不过,需要若干很严格的理论假设)。

  这一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迄今为止的理论,由于聚焦于外部货币(纸币或贝壳等),所以陷入了弗里德曼准则这一非现实的政策建议里。如果把分析对象扩展至内部货币(信用货币和存款债务等),也许我们就能够从弗里德曼准则的束缚里解放出来。

  岩井教授的著作和清泷、Wright的模型所强调的循环论法(货币之所以作为货币而流通,只不过是因为社会成员把货币作为货币来使用)真正有效的不是对于法定货币等外部货币,而是对于自然产生出现的内部货币的问题。

  首先我们思考一下外部货币(特别是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为什么循环论法所做的解释有问题呢?1万日元的纸币之所以具有1万日元的价值,是因为人们都相信其具有这一价值,循环论法的这一解释的确是正确的。但是,并非仅仅如此。如果根据只是人们的期待(即“其他人也认为这张纸具有1万日元的价值,同意与自己进行交易”这一期待)的话,那么当这一期待受到破坏时,1万日元就成为一张废纸。纸币变成废纸的现象称为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中欧各国实际发生过。在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遏制住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在现在的日本之所以不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通过征税能力保证了货币价值,而且国民信赖政府的征税能力。从广义上说,纸币是政府(中央银行)的债务证书,保证其价值的是政府的“获得收入的能力”,即征税的能力。也就是说,支撑法定货币价值的,不仅是货币的循环论法,而且需要政府的财政和征税能力等多方面的治理能力。

  与此相比,金融机构等的短期债务(通过存款和债券回购交易进行的实际上的短期贷款)作为货币发挥功能时,是自然产生的现象。这些债务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基本上是基于货币的循环论法。可以认为,信任发行债务的金融机构的财务健全性,是支撑信用货币价值的根据之一。但是很显然,在发生雷曼冲击以前,在贷出和借入资金的金融机构之间,几乎根本不知道对方的财务状况。实际上,在短期金融市场上,谁都不互相查核健全性,就信任对方的债务而进行交易。因此,支撑信用货币价值的基本逻辑是货币的循环论法,即因为债务作为货币实际上正在流通,所以成为货币。

  如果像岩井教授所说的那样,货币的本质是在循环论法中生存下来的东西,那么也许可以说,(比起法定货币)自然产生的信用货币才真正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原载于2009年11月2日《周刊金融财政情况》

2010年5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