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徳尓的货币——自由与文明的未来

经济学对货币的定位

小林庆一郎
RIETI高级研究员

宏观经济学设想的理想的交换市场

  上一次讲到,在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所描绘的经济模式中,金融体系被设想为把家庭储蓄与企业投资连接起来的“管道”,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下面我们概观一下,在现代经济学中“货币”是如何被定位的。考察的对象是研究经济变化的宏观经济学和研究金融危机等的银行理论。

  在宏观经济模式中,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导致价值变化的“货币”,并不作为基本因素参与其中。一般读者恐怕会感到疑惑,无视货币的存在,经济理论怎么能够成立呢?按照笔者的想法,回答是,“那是因为标准的宏观经济学设想了不需要交换媒体的理想的交换市场”。

  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设想了“完善的竞争市场”,其意义在于,在资产和商品的市场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在卖主和买主之间,如果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例如,对于商品的质量,买主不掌握充分的信息等)或契约的不完备性(例如,由于社会上和法律上的制约,当事人不能通过契约自由设定对不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实施惩罚等),市场交易就会发生扭曲。但是宏观经济学认为存在一种暗中的前提,这种市场的扭曲基本上是微观经济学层面的问题,从宏观经济整体上平均地来看,对于经济动向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研究经济变化的出发点,设想了完善的竞争市场,把产生各种各样的市场扭曲的“原因”引进模式中,对模式的变化进行研究,形成了固定的研究方法,试图用这种方式找出在现实中引起经济变化的“原因”。这与在物理学中首先在不存在摩擦的理想状态(相当于完善的竞争市场)下研究粒子的运动,再加进各种各样的摩擦(相当于市场的扭曲),以图研究现实中的物体运动属于同样的方法。

  完善的竞争市场的重要特征是,不需要特别的交换媒体(支付手段),即不需要“货币”的存在。在完善的竞争市场中,一切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资产的交换都被设想为可能。在完善的市场中,当一方提出希望交换相同价值的苹果和橘子时,不会发生对方回答“不支付现金就不进行交易”,拒绝交换的事情。就是说,宏观经济学设想,即使没有货币做中介,所有的经济交易也都可以进行。

新凯恩斯学派模式是平时的金融政策分析工具

  如上所述,在理想的市场中,由于卖主和买主都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所以不存在上当受骗,通过信用交易或物品交换,可以实现全部经济交易,不需要货币。当然,有很多出色的研究,尝试在宏观模式中引进作为交换媒体的货币,对这些研究的介绍和考察将在下一讲中详细论述。在这里,介绍分析经济周期和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的标准框架“新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学派)”模式是如何引进货币的。

  在新凯恩斯学派模式中引进了货币(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分析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

  但是,并没有设想货币作为交换媒体的功能。这一点被认为是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周期模式的重大问题(这是新古典派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式也具有的共同问题)。

  新凯恩斯学派模式中的货币只是作为决定“名义价格”的“尺度”被引进。引进的是表示商品和资产价值的某个核算单位(例如美元、欧元和日元),是该核算单位表示的商品和资产的“名义价格”。作为这个名义价格的表示,“货币”在暗中被引进。凯恩斯学派的这种想法是“货币=核算单位”,货币不具有比核算单位更多的意义。在这一假定中,引进了“价格粘性(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价格没有得到正确的表示)”这一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人所共知的市场扭曲,围绕价格粘性对经济周期和金融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新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结构。

  所谓“价格粘性”,在新凯恩斯学派的模式中,被假定为这样一种状况:企业等经济主体不能“随时自由地改变”自己产品的名义价格(以美元等核算单位表示的商品价格),而改变设定价格的机会只是非常偶尔地到来。

  采用这种理论结构的理由,无非是因为新凯恩斯学派的关注,在于把名义价格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来思考。换句话说,从最开始就没有考虑把“作为交换媒体的货币与实体经济变化的关系”作为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新凯恩斯学派没有考虑作为交换媒体的货币的作用是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因此,交换媒体(或支付手段)的问题,在构筑理论之前就被假定舍弃了。

  对于本次金融危机,被视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标准装备的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模式没有能够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即使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分析有效,那也仅限于对平时的金融政策进行分析,可以说这一事实通过本次危机再次得到了确认。

原载于2009年9月7日《周刊金融财政情况》

2009年1月7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