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研讨会

推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际研讨会

日本的债务型通货紧缩

  描述今天日本经济最恰当的词汇就是债务型通货紧缩(debt deflation)。这种紧缩是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过程中,超额债务导致物品低价销售,债务人为变现而过早清算资产,从而引起通货紧缩,而这种紧缩反过来又导致实际的债务负担的加重。

  这种状况是由银行实际上的破产所引发的,而银行的破产则是由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资产价格的急剧泡沫化所导致的(Caprio和Klingebiel[1999]指出,日本的银行危机在90年代一直存在)。在世界经济史上,银行出现危机是司空见惯的(*1)。日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危机出现之后,它对银行资不抵债问题采取的对策不同。日本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们试图通过恢复经济增长,来解决银行的偿还能力问题。因此,他们对银行问题通过采取存款保险制度、放松管制和增加流动性的方式,来争取时间。由于财政部门以及日本国民明确反对使用纳税人的钱对银行实行资产重组,日本的政策制定者们被迫通过渐进增量的方式对银行进行资产重组,所投入的资金非常之少(*2)。我以为,由于日本处理银行破产的对策不当,也就是拖延对银行的资本重组,可能是导致90年代末期以来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

1 不良贷款问题与90年代的日本经济

1.1 日本经济的状况

  对日本经济来说,20世纪的最后十年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失去的十年”。经济状况在这十年中一直很差,日本深受三种异常现象之苦。

  第一,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此后一直持续低迷(见表1)。在1991-99年间,除去1995和1996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4%,而80年代的增长率则为4%。

  第二,资产价格下降长达十年之久。表1表明,日本的土地和股票价格出现了崩溃。股票价格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土地价格持续下跌。甚至在2001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了十年之后,土地价格依然在下降。

表1: 增长率、土地和股票价格指数

  90年代初,资产价格开始下跌,这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 土地和房产等企业资产交易的前提是这些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然而,泡沫破灭以后,大量的企业产无法以超过其购买时的价格变换成足够现金,增加现金流动性。这样一来,那些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为了购置这些资产而借贷的大笔贷款,就变成了不良或次良贷款。表2为我们提供了非金融部门的未偿贷款占营业盈余的比例,它表明,与其他发达经济的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债务缠身。尽管由于各国收集数据的方法不同,因而无法对负债率进行直接比较,但是,上述比例本身的增长率在各国间有很大差异。表2显示,唯有日本的债务加重了,而其他国家的债务则保持稳定。这表明,日本对不良贷款问题(NPLs)的调整速度很慢,而且,衰退使得利润大幅度下降。

表2: 非金融机构企业和准企业的债务负担

  第三,银行、企业和当局对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不当。上述三方都强烈地倾向于放宽收回贷款的期限,延缓实施债务重组。在整个90年代,那些借贷的建筑企业、房地产经纪商和零售商们不断得到让步和机会,来重新制定偿贷时间表。大型百货联锁店十合的破产具有象征意义。2000年7月12日,十合百货企业集团根据“公司更生法”提出破产保护,其债务将近2万亿日元(160亿美元)。与这一数字一样令人震惊的是,作为十合最大的债权人,日本兴业银行行长西村于2000年7月17日在国会作证时承认,该银行6年前就知道这家百货店已经资不抵债了,十合只是90年代普遍存在的宽限和拖延的一个例子而已。在整个90年代,媒体不断报道说,许多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被银行继续支撑着,而呆坏帐被搁置于一边。表3表明的是银行处理掉的不良贷款数量和那些在资产负债表上依然存在的债务。尽管银行在90年代加速勾销不良贷款,但是不良贷款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持续的衰退,还有好些以前认为是良性,而实际上是不良的贷款,银行放弃了收回贷款的希望,将这些贷款归于不良贷款之类。(*3

表3:已处理和尚存的不良贷款

1.2 90年代的政策

  90年代,日本的决策者们最初以为衰退是周期性的,他们所采取的战略是,不断加大需求刺激,期望通过增长来摆脱不良贷款问题。

  90年代头五年,短期贷款利率(银行间的隔夜贷款利率)急剧下降,从1995起,零利率维持了达五年之久(*4)。在整个90年代,日本政府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5),这使得政府负债从1990年占国内总产值的60%,滚雪球式地发展到2000年末的140%。

  尽管加大了需求,但是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在1997年的财政年度,加强财政的政策(*6)于1997年11月引发了全面的金融恐慌。1998年3月,政府向主要大银行注入了财政资金(1.8万亿日元),但是恐慌并没有消失。有关金融整顿计划的政治争议又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新的法律实施后,两家大银行被临时国有化。1999年3月,又一次注入财政资金(7.5万亿日元)。虽然这笔资金驱散了恐慌,但是,注入资金的数量太少了,不足以消除人们对银行孱弱的疑虑。经济学家和新闻记者们发表了许多文章,指出日本银行的资本金太少了。1999-2002年间,银行的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

1.3 通货紧缩:1998-2002

  许多观察家都指出,即便是在1999年注入财政资金之后,日本银行也处于自我资本过少的问题。但是,从1999年起,日本政府的政策又回到了以往的通过增长来消除呆坏帐的战略上来了。在这一期间(1998-2002),消费品价格指数变成了负数。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焦点转为是否应设定通货膨胀目标。许多经济学家要求日本银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作出通胀预期。人们往往闭眼不愿面对银行破产的痛苦现实,而被一些新奇的思想所吸引,以为宏观经济政策能够直接改变预期。

注:
  1. 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金融危机发生在公元33年的罗马帝国。当时,梯伯里厄斯皇帝使用大量财政资金去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债务人。
  2. 到了1998年,通过注入财政资金来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的想法才被正式接受。1996年,日本政府使用 财政资金清算了7家抵押贷款公司(Jusen),这引起了极大的政治争议和混乱,从此,任何将财政资金注入到银行业的想法都成了政治上“忌讳”的话题。
  3. 日本金融厅(the 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的检查银行的标准条款含糊,在这些条款下,一个银行,如果它愿意,可以在下列条件下将不良贷款视为良性贷款,即:虽然本金回收无望,只要债务人一直在付利息。
  4. 日本银行(TheBankofJapan)只是在1999年4月正式承诺将短期利率保持为零,但实际上,此前四年几乎一直是零利率。
  5. 政府实施振兴经济的整体方案中包括为额外公共工程而做的补充预算,以及从1992年起每年一次或两次的减税措施。
  6. 消费税和其他税的税收增加了(9万亿日元),社会保险缴费收入增加了(4万亿日元)。

  • 页码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