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 JavaScript on.

大型研讨会

推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际研讨会

打印版

日本的债务型通货紧缩

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小林庆一郎
(2003/01/15)

参考文献

  • 阿基安,P.、P.博尔顿和S.弗莱斯(1998):“财政救助银行的最佳设计:来自过渡经济国家的案例”,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第32号工作论文,伦敦: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EBRD)。
  • 亚历山大,W.E.、J.M.戴维斯、L.P.伊布里尔和C.-J.林德格伦编辑(1997):《银行的系统性重组与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阿伦,F.和D.盖尔(2000):《比较金融体制》,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巴霸,N.(2001):“在可以实施补贴计划的情况下银行的最佳注销贷款时间:一种实际的选择方案”,《日本中央银行金融与经济研究杂志》,第19卷第3期:113-41页。
  • 伯格洛夫,E.和G.罗兰德(1997):“金融体制过渡中的软预算约束与信贷萎缩”,《欧洲经济评论》,第41卷:807-17页。
  • 伯格因,R.、P.J.基霍尔、T.J.基霍尔和R.索托(2002):“失去又找回的十年:80年代的墨西哥和智利”,《经济动力学评论》,第5卷第1期:166-205页。
  • 伯纳克,B.S.(1983):“大萧条蔓延中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非金融性后果”,《美国经济评论》,第73卷第3期:257-276页。
  • 伯纳克,B.S.和M.格特勒(1989):“代理成本、净财富和商业周期”,《美国经济评论》,第79卷:14-31页。
  • 伯纳克,B.S.、M.格特勒和S.吉尔克里斯(1996):“金融促进因素与质量飞跃”,《经济和统计评论》,第78卷第1期:1-15页。
  • 布兰查德,O.和M.克雷默(1997):“组织解体”,《经济学季刊》,第112卷第4期:1091-1126页。
  • 博多,M.、B.埃琴格雷、D.基林吉贝尔和M.S.马梯尼兹-皮里亚(2001):“危机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世界银行,工作论文。
  • 博伊德,J.H.、P.格米斯、S.科瓦克和B.D.史密斯(2000):“银行危机指南”,世界银行,2000年6月8-9日召开的储蓄保险会议提交论文。
  • 卡皮罗,G.,Jr.,和D.基林吉贝尔(1996):“银行资不抵债:是背运、恶劣的政策还是差劲的银行管理所导致的?”1996年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度会议提交论文。
  • 卡皮罗,G.,Jr.,和D.基林吉贝尔(1999):“系统性的和边缘性的金融危机事件”,世界银行,打印稿。
  • 克雷森斯,S.、D.基林吉贝尔和L.雷文(2001): 银行业和企业危机中的金融重组: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政策?”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第8386号工作论文。
  • 库伯,R.和J.伊加克(1995):“金融的中介作用与大萧条:多重均衡解释”,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第5130 号工作论文。
  • 杜瓦特里庞特,M.和E.马斯金(1995):“集权和分权经济中的信贷与效率”,《经济研究评论》,第62卷:541-55页。
  • 杜瓦特里庞特,M.和J.蒂罗尔(1993):《审慎的银行管理》,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 戴尔蒙德,D.W.(2000):“日本的银行应该进行资本重组吗?”,芝加哥大学,打印稿。
  • 戴尔蒙德,D.W.(1984):“金融中介与授权监督”,《经济研究评论》,第51卷:393-414页。
  • 戴尔蒙德,D.W.和P.H.戴布维科(1983):“银行挤兑、储蓄保险和流动性”,《政治经济学杂志》,第91卷第3期:401-19页。
  • 戴尔蒙德,D.W.和R.G.拉吉安(200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创造和金融的脆弱性:一种银行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第109卷第2期:287-327页。
  • 费希尔,I.(1933):“关于大萧条的债务型通货紧缩理论”,《计量经济学》,第1卷:337-57页。
  • 哈特,O.(1995):《企业、合同和财务结构》,牛津,克莱伦顿出版社。
    林文夫和E.C.普雷斯科特(2001):“90年代的日本:失去的十年”,《经济动力学评论》,第5卷第1期:206-235页。
  • 霍诺翰,P.(2001):“对银行系统进行资本重组:对激励机制以及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影响”,世界银行,工作论文。
  • 霍诺翰,P.和D.基林吉贝尔(2000):“控制银行危机的财政成本”,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工作论文第2441号。
  • 星岳雄(2000):“为什么日本无法逃脱流动性陷阱?(日文稿)”,载于深尾光洋和吉川洋编辑,《零利率与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新闻社, 第233-66页。
  • 星岳雄和A.Kashyap(1999):“日本的银行业危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宏观经济1999年度会议。
  • 克霍伊,T.J.和E.C.普雷斯科特(2001):“20世纪的大萧条”,《经济动力学评论》,第5卷第1期:1-18页。
  • 清泷信宏和J.摩尔(1997):“信贷周期”,《政治经济学杂志》,第105卷:211-48页。
  • 小林庆一郎(2003):“债务型通货紧缩与银行资本重组”,打印稿,经济产业研究所。
  • 小林庆一郎和稻叶大(2002):“日本失去的十年与复杂的外部性”,经济产业研究所系列讨论论文(02-E-004),经济产业研究所。
  • 小林庆一郎、才田友美和关根敏隆(2002):“论宽限贷款”,日本中央银行,研究和统计部,工作论文02-2。
  • 兰蒙特,O.(1995):“公司债务积压与宏观经济预期”,《美国经济评论》,第85卷第5期:1106-17页。
  • 兰,L.、E.奥弗克和R.斯图尔兹(1995):“举债经营、投资和公司增长”,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第5165号工作论文。
  • 米切尔,J.(1998):“战略债权人的被动性、管制和对银行的紧急财政援助”,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讨论文第1780号。
  • 本西泰三和吉川洋(1999):“90年代日本长期停滞的原因”,《日本经济与国际经济杂志》,第13卷第3期:181-200页。
  • 迈尔斯,S.C.(1977):“决定公司借贷的因素”,《金融经济杂志》,第5卷:147-75页。
  • 小川一夫和北坂真一(2000):“日本银行业的贷款:各种决定性因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阪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所,研讨论文第505号。
  • 奥翰尼,L.E.(2001):“为什么生产率在大萧条期间下降如此之多?”《美国经济评论,美国经济学会论文和会议记录》,第91卷第2期:34-38页。
  • 才田友美和关根敏隆(2001):“日本各产业部门信贷的变化:信贷在90年代衰落的成因与后果”,日本中央银行,研究和统计部,工作论文01-16。
  • 樱川昌哉(2001):“国际清算银行的资本比率管理和宽限贷款(日文稿)”,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研讨论文第301号。
  • 史雷弗,A.和R.W.维什尼(1992):“清算价值与债务能力:市场均衡方法”,《金融杂志》,第47卷第4期:1343-66页。
  • 杉原茂和笛田郁子(2002):《不良贷款和宽限借贷(日文稿)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即将出版。
  • 鹤光太郎(2001):“80和90年代日本银行业贷款选择模式:房地产贷款兴旺的成因与后果”,日本中央银行,金融与经济研究所,研讨论文(2001-E-8)。
  • 伍德福德,M.(2001):“价格稳定的金融条件”,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第8072号工作论文。
  • 页码 1
  • 2
  • 3
  • 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