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公司设计、在中国组装的iPhone的成本收益结构。在中国组装的iPhone向世界各国出口,但是在一台iPhone4的价格中,苹果公司的收益高达58.4%,中国通过组装工序获得的收益只占1.8%。也就是说,出口总值的份额的计算方法缺乏图中显示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以下简称GVC)的观点。从iPhone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某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总值的份额大小未必与该国获得的附加值连动。因此,把出口总值的份额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有可能导致过高评估依靠向国外投入中间产品和服务要素、在国内进行最后组装的国家产业竞争力。
图1:iPhone4的成本与收益结构,2010年
资料来源:Kraemer, Linden, and Dedrik(2011)
从GVC收入看产业生产力
基于这种对问题的认识,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及川景太先生、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的吉冈克启先生及笔者在合作研究(Kiyota,Oikawa,and Yoshioka,2016)中没有采用出口总值的份额,而是把制造业的GVC收入所占比例作为竞争力指标,分析了1995年至2011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6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的变迁。这里所说的GVC收入是指汽车、手机等制造业的成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为止的价值链中,参与国所做贡献的附加值金额,是由Timmer,Los,Stehrer and Vries(2013)提出的概念。以iPhone为例,使用GVC收入进行分析的结果,设计(属于服务部门)的附加值由美国获得,组装部分(属于制造部门)的附加值由中国获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按照价值链的观点计算出产业竞争力。
^ 有先行研究指出,亚洲各国制造业的GVC形态与欧洲各国不同。例如Kimura(2006)指出,亚洲各国的生产网络比欧盟各国及北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更先进。此外,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2015)也指出,在北美和欧盟各国,位居生产体系中枢的主要国家(美国、德国)与承担部分生产的周边国家形成了从中枢向四周辐射的简单形态,与此相比,亚洲各国形成的是中间产品往来于各国的复杂的多重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Baldwin, Richard and Javier Lopez-Gonzalez (2015) "Supply-chain Trade: A Portrait of Global Patterns and Several Testable Hypotheses," The World Economy 38 (11), 1682–1721.
Kimura, Fukunari (2006)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East Asia: Eighteen Facts, Mechanic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 (2), 326-344.
Kraemer, Kenneth L., Greg Linden, and Jason Dedrick (2011) "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 Apple's iPad and iPhon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Timmer, Marcel P., Bart Los, Robert Stehrer, and Gaaitzen J. de Vries (2013) "Fragmentation, Incomes and Jobs: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Economic Policy 28 (76): 61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