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与结构改革

后藤康雄
高级研究员

  首先悼念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遇难的人们,同时,对受灾的人们表示深切的慰问,并对正在夜以继日地为灾后重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每当通过新闻媒体耳闻目睹震灾惨状时,笔者在痛感自己无能为力的同时,也在询问自己:作为以经济分析为职业的人能够做些什么?目前能够做的事情也许很有限,但是,预计震灾的影响将长期持续,因此,怎样推进复兴工作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顺畅而有效地推进复兴工作,笔者想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加以整理。

今后的经济走向----震灾损失与复兴需求

  首先令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是今后的日本经济形势将会怎样?由于前景不明朗的因素很多,至今依然很难做出正确的数量性评估,但是前景的轮郭似乎已经显现。今后的宏观经济发展将是以描绘复兴计划为前提,对复兴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反之,复兴的进展将左右日本经济的步伐。对于已经了解目前情况的人来说也许是理所当然的,笔者想对震灾损失和复兴需求等左右今后经济的因素进行整理,同时提示大致的前景。

  关于震灾损失的数字已经有了若干试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内阁府于3月23日公布的数字,根据该试算,直接损失为16~25万亿日元,这是资产的损失。民间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经济所拥有的住宅、公共部门所拥有的基础设施等,迄今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庞大资本存量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但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状况"是一种流量的概念,之所以用计算在一定期间内创造出了多少附加值的GDP(国内总产值)来近似地测量经济动向,就是出于这一理由。那么,震灾对这一流量的经济状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短期内,肯定会有来自供给方的压力,由于包括电力在内的中间投入产品的供给受到制约,因此即使有需求,也无法供给。不仅在这些渠道问题上,而且在当前,对于家庭经济和企业生产意识衰退给需求方带来的影响也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在这种影响中还包括被认为有些过火的"自我节制生产(或消费)"气氛。

  目前,震灾的影响压迫经济状况一路下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兴需求这一推动增长的因素将开始出现。为重新积累遭受巨大损失的财富,需求将会作为流动性向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挥作用。从经济状况这一观点来看,很有可能出现"复兴繁荣"这样的局面。不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毕竟只是说"方向性",如果以"水平"来衡量经济的话,当前还难以期待假如没有震灾本应已经实现的水平。而且,作为复兴资金的税收也有赖于这个"水平"。

长期存在的负面影响

  即使没有震灾,日本在财政方面也已经面临困境,今后为了复兴,财政支出更加重了负荷。如何提高经济水平,确保国家的年度财政收入,是目前局面下最重要的课题。这就是说,以往一直提倡的增长战略,由于震灾更增加了其重要性。

  但是,现实是极为严峻的。因低生育率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等问题,本来就令人忧虑,又很有可能再加上震灾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化环境下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长期持续停产,就有可能被国外的竞争对手企业夺走市场份额,并成为常态。而且,如果以基础设施为主的日本整体的信用下降,就有可能通过远离日本产品和减少对日本国内投资等供求双方渠道,阻碍经济增长。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动向不仅在国外的经济主体,而且在日本企业也大有蔓延之势。这意味着,以往一直不断扩大的产业空洞化将进一步加剧势头。如果只忙于震灾后的对策,拖延日本国内的其他重要课题,这种趋势就有加速的可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农业改革、税收财政改革等急待解决的课题就会堆积成山。

增长战略的重要分歧点

  我们现在徘徊歧路。首先第一条路是,由于此次地震进一步失去了经济增长力,走向缩小均衡的道路。不过还有另一条路,虽然艰难,但是大有希望。这就是一条以地震为机遇,推进日本的结构改革的道路。也就是说,长远目标不是"修复",而是"复兴"。

  在此次地震中,以供应链的脆弱性和能源供应体制的风险为中心,日本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各种弱点都暴露了出来;相反,如果能够克服这些弱点,构筑新的体系,就能在国际上形成稳固的体制。这就需要不仅限于此次遭受震灾的东日本地区,而且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结构改革。

  然而,这种改革将伴随着痛苦,日本迄今一直为避免痛苦而拖延了改革。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支援灾区人民恢复平稳的生活,但是从长期来看,全体国民互相分担痛苦,推进改革,提高日本的经济增长力,才是对灾后复兴的最大支援。

2011年4月14日

2011年4月1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