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

田中鲇梦
RIETI研究员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领域迎来了新的阶段。这是因为,与积极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相呼应,可以称为“新新贸易理论”(注1)的新一代贸易理论迅速地成为主流。本文想对这一新新贸易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也谈一下在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的背景

  在以日本为主的世界各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近年来发现,从事出口的企业只有极少数。根据伯纳德(Bernard et al. 2007)的研究,2000年在美国开工的550万家企业中,出口企业只占4%,而且在这些出口企业中,排名前10%的少数企业却占有美国出口总额的96%。进而又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

  但是,新旧贸易理论都没有能够对“出口企业是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这一事实做出解释。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没有设想,在某个产业,当企业A从事出口的时候,同一产业的企业B不从事出口这一情况。这是因为,李嘉图(Ricardo)的传统贸易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贸易理论都假定(至少在各个产业内)的是生产率相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即企业的同质性)。

“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

  对此,梅里兹(Melitz 2003)根据存在不同生产率的企业这一实际情况,设计了只有少数高生产率企业从事出口的模型。梅里兹(2003)理论的基本构思是,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得到足够利润,用来负担出口所需要的高额固定成本。进而赫尔普曼(Helpman et al. 2004)扩展了梅里兹模型,提出了生产率依出口企业、海外现地生产(FDI)企业的顺序逐级升高这一模型。赫尔普曼的理论也是基于这一构思,即能够担负在海外现地生产所需要的高额固定成本(现地的工厂建设等)的,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这些“梅里兹式模型”已成为根据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表1是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归纳。

表1 贸易理论比较
具有代表性的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对象对企业的假定
(产业内)
“出口企业是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的情况
19世纪~
传统的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企业的生产率相同不能解释
1980年代~
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
2000年代~
新新贸易理论
企业出口与海外现地生产企业的生产率各不相同能够解释

“新新贸易理论”在政策上的意义

  梅里兹(2003)的理论显示了新贸易利益的存在。由于贸易壁垒降低,世界规模的竞争变得活跃,以往依靠贸易壁垒保护的生产率低下的企业不得不从市场退出,而生产率高的企业的产量得到扩大,全国的平均生产率由此得到提高。平均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收入也得到提高。通过全世界规模的企业自然淘汰,人们变得更富有。从梅里兹(2003)的理论可以看出,如果对国内产业给予优厚的保护,自然淘汰就不能发挥作用,就会阻碍生产率的提高,可能给本国也带来不利的结果。

  在日本,特别是农业的生产率,人们担心可能由于受到政府的优厚保护而无法提高。也就是说,日本的农业也许无法享受到梅里兹(2003)理论指出的、通过世界规模的竞争和自然淘汰来提高生产率的好处。提高粮食自给率,本来需要提高日本农业的生产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补贴和贸易限制阻碍生产率提高,可能导致粮食自给率下降。

RIETI的“国际贸易与企业”研究会

  要进行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企业层面的数据。RIETI在利用经济产业省保存的企业层面数据方面有实际经验,而且提供了结合新新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的场所。尤其是“国际贸易与企业”研究会,发表了许多对验证并发展新新贸易理论进行尝试的论文。关于研究会的概要,京都大学教授兼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主任若杉隆平先生已经做了介绍(Research Digest“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真实情况”(日文))。另外,本研究会利用日本企业个案调查数据对新新贸易理论进行的研究,在欧洲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国际研究会、RIETI与CEPR共同举办的国际研究会(日文)以及美国经济学会等会议上也做了报告。

今后的展望

  现在,RIETI“国际贸易与企业”研究会还针对企业的国际化与日本国内就业的关系等与政策直接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也能够对政策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2010年6月8日
脚注

  1. 另外,新新贸易理论这一名称未必很普遍,更多的时候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模型(firm heterogeneity model)。本文为通俗易懂起见而使用了新新贸易理论这一名称。

参考文献

  • Bernard, Andrew B., J. Bradford Jensen, Stephen J. Redding and Peter K. Schott (2007). "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1, No.3, pp. 105-130.
  • Helpman, Elhanan, Marc J. Melitz and Stephen Ross Yeaple (2004).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4, No.1, pp.300-316.
  • Melitz, Marc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Vol.71, No.6, pp. 1695-1725.

2010年6月8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