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的对华战略:从生产基地到研发基地

元桥一之
经济产业研究所 教职研究员

  中国经济以近10%的增长率逐年增长,在21世纪毫无疑问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而且,即使从微观水平上来看,中国企业联想公司通过收购IBM公司的PC部门等,在高科技产业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了如此高速经济发展的中国,日本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作为市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企业的实力的提高。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迄今为止进行的对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分析,就日本企业对华战略的意义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与日本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毫无疑问是以丰富的劳动力为基础的价格竞争力。但是,产品价格除了受到工资及原材料等成本的影响以外,也受到生产率水平所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在成本高的日本进行生产,也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与中国企业对抗。这样,为了对日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价,重要的是要了解不同产业的生产率的状况。根据RIETI的"环太平洋国家的生产率比较计划",从2000年宏观水平上看,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是日本的66%(注1)。但是,由于1982年时的数据是50%,所以特别是在日本生产率增长迟缓的90年代,中国赶了上来。如果对中国蒸蒸日上的电子产业进行两国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发现在1982年中国是日本的34%,而到了2000年则成为59%。   这样以日本为比较对象看,中国产业的竞争力确实在不断提高,但也必须注意到,在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生产中有相当大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2002年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额中有45%来自于包括日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15%来自于台湾、香港企业,纯粹的中国企业的生产额只不过占全部的40%。由于外资企业与中国国内企业相比其生产率要高2~3成,因此如果就所谓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观点来讨论,那就有必要对上述生产率水平的数字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注2)。

中国作为市场的吸引力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作为日本企业的竞争对手,在实力上,一方面在迅速追赶,一方面水平还很低。这一点从在中国申请专利件数中占据领先位置的都是诸如松下电器产业、三星、索尼、菲利浦等外资企业的情况中就可以看出。在电子产业中,家电中的海尔和通信器材中的华为技术等虽很有名,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以丰富的服务工作人员为支撑的营业和价格方面,所以在技术革新方面与日本及韩国企业的水平相比尚具有很大差距。那么作为市场的中国的吸引力又如何呢?

  在市场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这两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关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持有异议。在从2006年到2010年的第11个五年规划中,中国提出了"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甚于速度"的方向,但当前的经济持续增长至少会超过7%。关于人口,通过"独生子女政策",最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正在向负增长转变中,因此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改善。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地区与内陆地区在生活水平及环境方面差距很大。这样就不能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整体市场,而必须根据地区特性来制定营销战略。总之,在日本进入低出生率时期而无法指望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时,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今后将进一步增大。

日本企业的对华战略: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完善研发基地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战略呢?在此我想主要围绕电子产业来展开讨论。首先,为构筑战略必须明确竞争对手。正如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情况,作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很低。这样,就未来五年来看,在中国市场上还很难看到能够与日本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中展开竞争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日本企业目前的竞争对手毋宁说是欧美及韩国的跨国企业。

  在电子产品领域,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从较早的阶段就开展了对华业务。从中国方面来看的直接投资额日本也占据领先位置。但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业务是以寻求作为生产基地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心的,而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产品的本土化则相当迟缓。今后为了开发以日趋重要的中国市场为目标的产品,就必须充实在中国的研究开发体制。最近,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欧美主要的IT企业正陆续在中国设置新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大都是为了产品本土化而设立的研发基地(注3)。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完善研究开发体制的行动落后了。

  以此为背景进行企业采访调查的结果显示,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具有下述特征:1)没有向当地一方下放权限;2)总公司往往要求相对短期的成果;3)对人才流动带来的商业秘密泄露的担心更为强烈。在欧美企业中,在构筑全球化的研究开发体制时,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基地,正在有计划地增强研究所及人员编制。而且,欧美企业正在认识到虽然企业秘密的泄露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这是一个仅通过强化管理的对策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欧美企业已经想开了,索性将其作为一种成本看待。最近,中国政府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力度,廉价优质的人才非常丰富。日本企业,不应该像以往那样仅仅将中国视为一个生产基地,而是应该通过利用中国的优质人才来强化开发体制,以此来应对与欧美及韩国企业的全球性竞争。为此应该将中国视为全球的研究开发基地之一,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地构筑研究开发体制。

2006年7月25日
脚注

2006年7月2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