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十年”原因何在

小林庆一郎
经济产业研究所 研究员

  最近,从经济衰退的环型链和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日本经济可以说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是,过去数十年的长期萧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观点。   以下运用“经济周期会计”(Business cycle accounting, BCA)的手法揭示出对日本经济的分析结果并考察了在经济长期萧条下哪一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详细分析结果请参照RIETI Discussion Paper: "Business Cycle Accounting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关于经济周期会计

  即使不知道不景气的原因,如果能够知道诸如“投资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等日本经济的哪个部门(市场)存在着多大程度的“扭曲”,那么就可以成为了解不景气的原因并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的依据。

  测定各部门(市场)的扭曲程度的方法之一便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学家(V. V. Chari, P. J. Kehoe, E. R. McGrattan)提出的经济周期会计。

  假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与新古典派的经济成长模式相符合,则在各市场效率高的时候,从该模式可以推导出理论上必然成立的关系式。比如,如果劳动力投入是有效率的,消费与余暇的边际替代率(体现消费者为增加多少消费而愿意牺牲一个单位的余暇来从事劳动的比率)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体现企业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能够增加多少产出的比率)在理论上应该是一样的。然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劳动力投入无效,边际替代率与边际生产率就会不一致。通过测算边际替代率与边际生产率的不一致的程度就可以显现出劳动力投入的“扭曲(wedge)”的大小。

  使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测算设备投资与生产率的“扭曲”。

  对以这种方法测定出来的各部门的“扭曲”,可以进一步通过模型来模拟发生“扭曲”与没有发生“扭曲”时经济会怎样变化。举例来说,如果不管投资市场存在不存在“扭曲”,模拟的结果都没有什么变化,那就可以做出投资市场的“扭曲”对景气动向没有什么影响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模拟就可以推导出到底是哪方面的“扭曲”造成了日本的失去的十年。

对日本长期不景气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关于日本经济,以下图1显示出模拟的结果。作为有可能引起不景气的“扭曲”,首先计算了“劳动力投入的扭曲”,“设备投资的扭曲”,“生产率的变化”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然后用图1将各个“扭曲”给国民生产总值(GNP)带来的影响表示出来。

图1

  粗线(线(1))显示的是现实中GNP的走向。作为基准的水平线(线2)表示的是当劳动力、投资、生产率、财政的扭曲的变化与80年代一样时假想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此作为考察90年代后景气变动时的标准,由于是所有项目的基准,所以用一条水平线来表示。线(1)、(3)-(6)显示了当基准GNP为100时各项的相对值。

  首先,线(3)体现的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给景气带来的影响。90年代,由于线(3)高于基准线(2),财政的变化起到了推动景气的作用,而且,即使在消费税上涨的1997年,财政也仍然没有丧失推动景气的效果。可以说从经济周期会计的结果来看消费税上涨导致景气恶化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生产率的变化”给景气带来的变化由线(4)表示。虽然与现实的动向(线(1))形状相仿,但到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之前该线一直在基准线(2)的上方。这就表示生产率的恶化对经济的阻碍效果直到90年代末期为止都并不很强。现在一种非常主流的观点认为,长期不景气的原因在于因某种原因导致的生产率的恶化,然而,从经济周期会计的结果来看可以说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生产率的恶化或许并非导致长期不景气的决定性因素。

  线(5)显示了“设备投资的扭曲”导致的景气的变化。该线在90年代大体上位于基准线的附近,可以说企业的投资并非为景气恶化的主要原因,这也与人们的一般想法有所不同。虽然在人们的想象中,企业因苦于不良债权而投资过少是不景气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从经济周期会计来看投资的流通渠道并不一定是没有效率的。

  毋宁说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的扭曲”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线(6)显示了劳动力投入的扭曲对经济产生的阻碍效果。90年代初期以后,劳动力的扭曲效果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与其它的扭曲相比,劳动力投入的扭曲可以说是长期不景气的最大的因素。

为什么劳动力投入变得没有效率呢?

  从经济周期会计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扭曲的增大(即边际替代率与边际生产率的偏离程度扩大)是长期不景气的重要因素。但是,劳动力投入为什么会变得没有效率,这有多个原因,下面一一加以说明。

  一种说法认为,劳动力投入的扭曲是作为日本经济长期性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出现的。如果是这样,“扭曲”的变化,实际上与不景气没有什么关系,在不景气以前扭曲就已经存在了。举例来说,随着工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工人就工资提出交涉的能力也有越来越强的趋势,这样在数据上就有可能表现为劳动力投入的“扭曲”的扩大。

图2

  图2显示了长期性劳动力投入扭曲的推移。劳动力投入的扭曲从1984年开始恶化(细线)。但是,图表上劳动力的扭曲的趋向性的恶化也有可能是由测定误差所导致的。实际上,调整1生产函数的形状重新对扭曲进行测定就形成了粗的曲线。被调整后的扭曲与不景气开始同时恶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排除不景气之前的劳动力的扭曲的恶化是由测定误差所导致的。

  如果说劳动力扭曲的恶化与不景气的开始是在同一时间,那么导致劳动力投入低效率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标准的解释是由于工资粘性(或者说工资下降刚性)。当工资具有粘性时,如果再加上金融紧缩等通货紧缩冲击,实质工资上涨,劳动力投入的效率就会降低。这一解释确实综合地考虑了90年代初期的情况。泡沫经济末期进行了激烈的金融紧缩。但是,这一解释与90年代后期的数据相互矛盾。劳动力的扭曲在整个90年代一直持续恶化,进入21世纪之后依然继续恶化。另外,实质工资从90年代中期开始降低,如果说实质工资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力的“扭曲”扩大的因素,那么90年代后半期实质工资应该持续上涨才是。

  作为解释90年代后半期劳动力的扭曲持续恶化的一种假说,我同意下述看法,即“地价和股价的跌落通过担保制约而导致了劳动力的‘扭曲’的扩大。”如果将担保制约引进标准的新古典派模型,则担保的价格如果下降就会抑制消费,结果导致劳动力投入的缩减。也就是说,在有担保制约的经济中如果资产价格持续下降,劳动力投入的扭曲看上去就会恶化。在日本,以土地为担保的贷款是主要的调用资金的手段,如果考虑到地价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下降的状况,该假说就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关于美国的大恐慌,在景气会计中也显示出在1930年以后,劳动力投入的扭曲急剧扩大。可以想见,在劳动力投入扭曲的扩大与大恐慌式不景气的发生之间存在某种重要的相关性。严重不景气时期的劳动力投入的扭曲为什么会恶化呢,对这一问题的内在机制进行明晰地解释,可以说是有关长期不景气的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中,将资本(以及劳动力)的幂数的参数作为可变量,假定该参数与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每年的份额一致。

2005年9月6日

2005年9月6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