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探讨

横山祯德
经济产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谈及“经营”一词,可能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的将是“企业经营”。人们都知道“企业必须营利,所以理所当然应该开展经营活动”。“经营者”一词也多是指“企业经营者”。要是某企业出个“著名经营者”,则立即会成为舆论的热点。

  而在企业以外的组织,特别是公共部门或者普遍认为公共性质较强的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福利、文化等组织中,“经营”到底有多重要呢?直率地说,这些组织的管理者是否愿意被称为“著名经营者”呢?是否会以“著名经营者”为荣呢?

所有组织都是“经营”的对象

  90年代第三部门法人机构(第3sector)的失败显示了公共部门的某些典型情况。人们很容易将其失败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如果能全部都归咎于外部环境,那么,经营者则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而在企业经营中,却不可能归咎于事业环境的好坏。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必须克服,这才叫“经营”。如果销售下降,则必须削减经费。不能将亏损和债务过剩的责任归咎于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最近银行放弃对某些企业的债权是不合理的)。

  笔者认为,在最近的有关医疗改革和道路公团民营化的讨论中,必须消除一个误解。在谈及医疗改革和道路公团民营化问题时,很多人提到“公共性和营利性的矛盾”。即认为如果采取民间企业的经营方式,则容易变成惟利是图的营利主义,而无法提供“广泛、普遍、公平”的服务。对准许股份公司式的经营,人们表示强烈反对。但是,这种观点是不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而产生的一种相当幼稚的观点。在公共部门的组织和团体中出现如此幼稚的观点,大概源于保护既得权益的愿望,或者是因为学习不够,抑或是出于这两种原因吧。

  首先,我们必须从理所当然的共同认识──所有组织体都是“经营”的对象──开始探讨。国家、地方自治体、公团、企业只要是组织团体,就必须“经营”。即便是家庭经济这种微小的组织体也需要“经营”, 这与是否营利和规模大小无关。为了延续和发展,就必须开展“经营”活动。

  且不说过去怎样,今天,“既然是从事公共服务这一社会必不可少的崇高事业,体制就应该能发挥预定的协调作用。即使经济上不合逻辑,也应该得到保护”的理论,是不成立的。

  目前,尽管各地还存在差异,但是,日本已经达到市民生活环境最低标准或国民最低生活水平。早就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的贫困地区。公共部门已经进入发挥不同作用的阶段。在这种时代,不顾经济效益提供公共服务的逻辑已经无法成立。

  尽管话是这么说,但是,在考虑公共服务事业的经济效益之际,又会遇到人口“过于稀疏化”这一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比如,按照最近公布的“新过疏法”的定义标准,在日本所有的市町村中,“过疏”团体已占40%。随着今后人口的减少,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是否可能以在经济上合乎逻辑的形式,针对“过疏”地区提供公共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民间企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说是千方百计。在此举一个例子供参考。

对顾客和自身都有利是维持长久经营的秘诀

  世界规模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其创始人萨姆·沃尔顿的经营哲学“Every Day Low Price”而著名。其初衷是顾客购买后,经使用不满意的东西,即便是消费了一半的速溶咖啡,也可以无条件地更换。

  日本的DAIEI和Ito Yokado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初期,乘着大城市郊区发展的时机起步的。与此相反,在同一时期创建的沃尔玛,则是在阿肯色州拉杰斯市这一人口稀疏且今后也无望增加的地方起步的。因此,它不像日本超市那样“通过扩大销售面积求发展”,它只能是“通过提高单位销售面积的销售额求发展”。即在向购买商品的顾客提供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商品保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优秀的民间企业就是这样付出努力的。要维持长久经营,必须最终有利于顾客和自身。在人口过于稀疏的地区,就得根据其特点想办法,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可见“公共性和营利性的矛盾”等概念是多么陈久的观点。任意指责二者“矛盾”的公共部门的人们那特有的思惟方式最终将使人们的视野狭窄,不利于发挥创造性。

  目前,对许多企业来说,使顾客满意成为最高使命。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顾客满意度的竞争。企业经营者们都深刻认识到,努力使顾客满意,确保回头客,才能降低经费,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尽管如此,或许还会有人表示反对:是否会轻视那些经费效率不高的顾客呢?不过,在商业领域,大家都知道“二八开的规律”。也就是说,实际上,在许多市场,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其余80%的顾客对利润几乎没有作出任何贡献。或许有人会想:舍弃这部分顾客的话,不是更有效率吗?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却不这么做。

  银行个人帐户中,竟有80%处于亏空状态。但是,很少有人因此而在服务方面受到歧视。这并非政府当局进行指导的结果,而是银行在长期积累的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经营意识。众所周知,日本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并不是因为这些亏空,而是因为对法人的融资使不良债权不断增加。

  从行业结构看,世界上有的行业易于赢利,有的事业却不容易获利。假若企业将追求利益视为最高使命,那么,将没有企业愿意加入到不赢利的行业。可是,事实上,在不易于赢利的领域,也有许多经营者正在发挥企业家精神,千方百计作出贡献,并以此为乐。

  这样看来,公共部门的经营和民间企业在根本上没有区别。在是否赢利之前,必须有收入填补包括回收投资在内的经费部分。以非营利团体为借口,认为无法回收经费也无所谓的观点,在古今都是不成立的。

  是否营利与其组织的管理相关,要看风险承担者(许多组织中的投资人或股东)是要求分红,还是有其它要求。即使不要求分红,风险承担者也希望能有适当的内部积蓄,以备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为发挥管理效应,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这种绩效评估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即针对其组织的使命进行定性评估,以及针对其组织的经济健全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方面,如果评估者肯花时间,则可以获得超出一般预想的极为精确的结果。光靠定量评估,将难以掌握整体情况,这对于民间企业的经营也是一样的。

对专业程度高的公共机构经营而言,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

  如上所述,目前许多公共部门的组织团体缺乏对时代的认识和对民间企业经营本质的理解,没有明确的公司治理体制和绩效评估哲学,没有确立“经营”规律。而且,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完善方针。

   比如,“医疗”行业就是个典型例子。尽管“医乃仁术”的哲学已经成为表里分离的二重结构,但是,或许是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吧,应该进行专业“经营”的观点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如果提出实行“民间企业式的经营”,则立刻会遭到强烈反对。其理由是,医疗机构如果追求利益,则难以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服务。不过,笔者已经谈到,这种理由其实很幼稚。

  结果怎样呢?随着人口高龄化的推进,“患者市场”不断扩大。在这种极为有利的环境下,半数以上的医院却出现了亏损。尽管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限制和人事费的上涨是其辩解之词,可是,事实上即使受到同样的制约,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在使患者满意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这些医院不过多地投入对患者“顾客”无益的药物,不为多赚保险分数而让患者长期住院。其经营思惟方式发生了转变,即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虽然日本现行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但是,不能将所有的欠缺都归咎于制度。遗憾的是,这种经营出色的医院还不多。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具备经营才能的经营者。

  教育部门的情况也是如此。似乎还有很多人认为“教育”和“经营”无关。最近流行商务学校和MBA,日本的大学也争先恐后地设立经营大学院。可是,问题是大学本身还没有形成能够多方面地、具体地教授“经营学”的教授阵营。许多教授的专业是宏观经济学,而学习过以微观经济学和行动科学为基础的“经营”知识的教授很少。况且,在整个教育机构,也谈不上拥有众多的、经营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可说是处于“鞋匠反而没有鞋穿”的状况。

  教育领域的条件比医疗行业更为不利。在“少子化”环境下,传统定义上的教育对象市场理所当然地缩小了。在市场规模持续缩小的条件下,要维持合乎经济规律的经营,对接受过良好训练的优秀的民间企业经营者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教育机构的经营者是否需要从知识、技能、智慧方面接受训练,以应对这种极为困难的经营环境呢?可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内外的商务学校中,几乎没有来自教育机构的学生。

  “没有胜负”的时代已经结束。医疗、教育以及其它具有高度公共性的组织也将被淘汰。以传统悠久或质量优良等理由作为生存保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遗憾的是,有些舆论评价高的机构,也有可能因经营失败而接受救济,或者不得已退出市场。最终,经营能力强的机构将生存下去。

  当今是公共部门需要优秀经营者的时代。优秀的医生、教师以及官员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各自机构的优秀经营者。因为优秀的棒球选手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教练。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也不可能有不具备棒球选手经验的优秀教练。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是专业程度高的公共机构经营的最为重要的课题。

   有一种方法,就是积极选拔具备经营能力的人才。实际上,许多医院都是由经营意识高的院长和具有经营手腕的事务长合作进行经营。不过,今后必须努力开展经营应用科学的教学活动,提高医师的经营意识,扩大医疗经营层的规模。

  在教育机构还有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大学为例,私立大学是由校长和理事长共同经营,由教授会决策。即便校长和理事长的经营意识强,对今后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但是,这种经营意识和危机感很难在教授中间产生共鸣。当然,现在教授们也并非缺乏问题意识。可是,人们光对问题有所认识的话,只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辩论,却不会赋与行动。唤起行动的往往是“危机感”。必须将问题意识提高到“危机感”的高度。

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管理质量的两个措施

  目前需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经营质量的措施。即:
1) 重新建立管理和内部决策以及绩效评估的方法,以经常性地考察组织经营的自我规律。
2) 为增加接受过经营方法训练的人才,设立具有实际训练课程的职业学校,使将来的经营者接受几年的训练,并积累实际经验。

  以上两项措施都与笔者的研究课题“社会体制设计”有关。因此,今后,笔者想通过“社会体制设计研究会”展开探讨。

  不过,还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忘记。有一次,笔者问一位高尔夫球教练“不管怎么训练,技术也提不高的,是些什么人呢?”他回答说“是那些认为打高尔夫球只不过是为了好玩,没有必要为了提高技巧而过于勉强自己的人”。笔者认为,对公共部门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公共部门组织的经营者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被称为“著名的经营管理人员”或“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并以此为荣。

2003年4月15日

2003年4月15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