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债权问题两年之内不会终结

藤原美喜子
经济产业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最近动向——加快处理不良债权方案没有给市场以探底回升的期待感

  7月底,小泉首相指示延期实行对银行存款全额保护的全面解禁。9月,日本央行宣布将收购银行所持股票。尽管大臣和日本央行总裁一致强调“非金融危机”,但是人们还是认识到市场已经到了无法对银行存款全额保护实行全面解禁的地步,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已经恶化到了不得不由央行收购其所持股票的程度。当然,证券商对银行股要实行买空卖空。银行股今年也持续旺销。9月30日内阁改组时,小泉首相提出让“并不精通金融的经济专家”竹中经济大臣兼任金融大臣。其实在国民推选的国会议员中也有金融专家。但是,小泉首相没有给同一政党的金融专家以机会。匆忙上任的竹中大臣的“口误”问题引人注目。股市持续下跌(瑞穗控股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0月1日至11月11日下跌了40%以上)。竹中大臣公布了包括不良债权处理对策的“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反通缩综合对策明确指出了实行不良债权处理对策和产业企业再生对策的方针。加速处理不良债权方案规定在抵押方式中采用贴现法(DCF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很明显,光靠这项反通缩综合对策,不良债权问题将难以在2~3年内得到解决。通过实施该项政策,或许会稍微加快银行不良债权处理的表外化(Off-Balance Sheet)步伐。但是,是否能够重振日本经济却是个疑问。遗憾的是,这项综合对策没有能够给市场以探底回升的期待感。

日本的银行处于不良债权增加和股价下跌的双重重压之下

  信誉高的民间优良银行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不可缺少的。银行凭借高信誉开展业务。失去其信誉,在国际金融市场能够成为债务人的日本银行目前仅有两家。日本的银行在不良债权增加和股市下跌的“双重重压”之下,已经丧失了经营体力。

1) 新的不良债权的增加
  大型银行几乎都将业务利润消耗在处理不良债权上,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日经新闻报道,2001年度,全国137家银行的不良债权最终处理额为6.5兆日元。新增加的不良债权达8.6兆日元。由于资产通货紧缩原因,不良债权余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1兆日元,达32.5兆日元。另外,金融厅宣布,据该厅估算,截至上星期大型银行的不良债权达47兆日元(比银行估算的32兆日元增加了35%)。在不良债权不断膨胀的情况下,银行经营者难以积极承担新的贷款风险, 银行也不可能主动开展新的业务。

2) 会计规则的变更
  受2001年9月开始采用的时价会计制度的影响(规则的变更),每次股价下跌,大型银行所持股票的潜在损失都将扩大。至2001年9月,大型银行的潜在损失已超过5兆日元。这是公认会计士协会提出在日本推行会计标准国际化,在持有股计算中引进时价会计制度的结果。从此以后,银行经营者异常关注9月底和3月底的股票价格变化情况。与他们的经营手腕无关,资产负债表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它因素的影响(60%的潜在损失将从自有资本中扣除)。同样持有股票的法国和德国并没有采取时价评估制度。法国金融机构的一位干部提出“对并非为了买卖而购买的持有股采用时价会计制度评估是错误的”。他们一直采取帐面价评估方式。今年股价指数下降了40%,他们一定为没有采取时价评估制度而如释重负吧。日本已经采用时价评估方式,如今已难以倒退到按帐面价计算的时代。笔者并不反对在金融机构引进时价评估制度。不过,在决定引进时价评估制度之前,就在什么部门、何时引进等进行更为慎重的讨论,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事实上,“改变规则”后,因处理不良债权经营状况恶化的大型银行又增添了一层新的负担。

3) 银行受BIS规定的自有资本比率的制约
  对在国外开展业务的日本企业来说,与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支店之间的业务往来很重要。因此,大型银行自有资本维持在BIS规定的8%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至今都弄不清8%这一标准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是,在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中,银行经营者受该规定的制约,而被迫作出不下调自有资本比率的选择。即由于成为分子的自有资本减少,而压缩成为分母的总资产。也就是说,压缩需要自有资本且有可能扩大不良债权规模的企业贷款,加快无需自有资本且风险为零的国债投资。银行的国债投资金额已突破80兆日元,是98年的两倍以上。在即使减少中小企业贷款也仍然希望获得分红的股东们对此表示理解的情况下,当局难以采取行动加以阻止。可是,政府是事实上的最大股东,所以,作为股东也应该发表意见,以确保对民间企业的投资。

目前政府应该采取的行动

  政府官员很难制定出政府一体的宏伟规划,以使人们理解“不愧为在短期内上升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日本就是与众不同”。或许是因为他们担心失业问题加剧、伴随产业重组等改革而引起“阵痛”吧。不过,为了重振日本经济,必须顶着风险采取果断行动。

1) 首先,要认识到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的严重性
  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截至2000年,日本的土地总额从90年的2400兆日元下降到了1500兆日元,狂跌900兆日元(国民经济计算)。在日经平均指数为1万日元的情况下,股市总额也由89年的900兆日元跌至约300兆日元,下跌了600兆日元。该两项加起来为1500兆日元,也就是说损失的资产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金额。应该认识到,日本由于泡沫经济崩溃所引起的经济萧条,是世上罕见的、百年不遇的严重通缩萧条。那些以土地和股票为担保实行融资的金融机构当然蒙受了严重损失。光靠民间银行来处理由此产生的不良债权是相当困难的。土地总额目前每年要下降70~80兆日元。假设其中的10%成为不良债权,那么,每年新增加的不良债权将达到7~8兆日元。在通货紧缩如此严重的经济环境,用两年时间解决不良债权问题是不可能的。

2) 解决供给方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不良债权集中在建筑、流通、不动产等行业。日本的建筑行业中,评级为A的建筑公司有50家、同行企业达56万家、雇用人数达650万,相当于日本劳动人口的10%(劳动经济白皮书)。建筑行业的就业人口远远超过其他先进国家(英国建筑行业雇用人数为114万,占劳动人口的4%)。今后,日本的公共事业规模将逐步缩小,建筑行业的重组成为当务之急。建筑企业的过剩债务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问题。为了将失业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也应该以小泉首相为中心,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产业再生委员会。金融厅、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以及有识之士必须团结一致,共同解决产业重建问题。必须预测一下与目前的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建筑、流通、不动产行业的需求曲线,推算与之相适应的供给规模,削减行业的过剩设备。由产业再生委员会制定出产业界结构改革的整体规划后(产业再生的对象企业不能由政治家和官员决定),各个企业的重建计划可以委托给专门从事企业重建和整顿的民间专家组织。这些企业的债权则应该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冲销,转到竹中计划中的再生机构。

3) 减少银行数目
  金融厅应该致力于解决银行过剩问题,减少银行的数量。尽管经济规模在缩小,但是90年代(98年之前)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并没有减少。由于银行过剩问题,银行难以获得与风险相当的利益。银行的差额利润一直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另外,由于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与其在债券市场上获得利率,银行往往更愿意以极低的利率向同一企业提供贷款。或许采取合并等方式减少银行数量后,各银行所获得的差额利润将得到改善。在实行银行重组时,还应该考虑到经营层的年轻化、商品个性化、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下午3点以后和周末营业的体制)。银行经营者应该就在通缩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效益提出明确的经营战略。丰田、理光等大型企业的经营者在通缩萧条环境下,也能团结一致,从而保证了公司业务利润的持续提高。

  为加快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允许在99年以后采取“税效果会计”制度。目前,大型银行40%的自有资本属于这种延期税金资产。大型银行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预计今后也难以摆脱困境。在课税所得没有太大希望的条件下,继续采取税效果会计是否可行呢?“税效果资产”(被计入资产部分的应付税金)究竟是否具有资产性呢? 银行经营者和银行的监管法人或许会在以后的股东总会上提出这一点。或许股东们会追究银行经营者的经营责任。

  主张加强公司治理的竹中大臣在提出美国式税效果会计标准之前,应该就此向大型银行的经营者提出质疑。

4) 在银行没有申请的情况下投入公共资金
  金融厅和银行经营者认为自有资本已达到BIS规定的8%的标准,没有必要注入资本。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具备资产性的“税效果资产”也被计算在内,因而夸大了自有资本的价值。银行资本过小的问题严重,处理不良债权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政府为了积极处理企业债务过剩的问题,在银行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也应该重新投入公共资金,以加快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

5) 创造需求的对策
  日本政府采取零利率政策已有多时,可是个人消费却依然迟迟得不到回升。处理不良债权固然重要,但需求并不是采取不良债权处理措施后就能迅速回升的。90年代,日本政府曾多次实行经济景气对策,共提出13次补正预算,投入资金达120兆日元。可是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日本的财政赤字也由此而进一步恶化。国民认识到以创造暂时性需求为目的的财政手段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创造持续性需求,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将部分预算投入到人口增长措施上呢?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将补正预算用在担负日本未来的年青人身上呢?补正预算是否可以不用在公路行政上,而用于对生儿育女者的奖励措施上呢?在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的时候,“新生命的诞生”能给国民带来希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口增长有利于创造持续性消费(参照《少子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6) 培养经济学家
  金融厅和财务省拥有众多的法律、财政、税务专家。但是,与其他国家的财务省、大藏省、金融监督当局相比,日本的经济、金融、会计专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或许日本的金融改革是由此而延误的。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但是,难道我们不能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家吗?政府机关录用的人才均为“杰中之杰”,在这些机关培养经济学家应该不会有困难。

  二战后,追求“廉价优质”的日本企业获得了成功,70年代日本跨入经济大国的行列。但是,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直陷入困境。经常听到一些政府官员炫耀“日本经济虽然低迷,可日本依然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为了振兴日本经济,必须以小泉首相为主导,政府团结一致,全力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为此,或许会丧失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美国债券的最大持有国)的称号,但是作为为重振经济所付出的代价,这算不上什么。我们应该恢复失去的自信,不要过多地顾及美国。要像索尼和佳能公司那样,抓紧时机,在金融领域和产业领域制定出经济低迷条件下的生存战略。

2002年11月12日

2002年11月12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